
籌劃,調度。 清 王夫之 《家世節錄》:“會同裡 劉黃公 昊 請於廷,修 南嶽廟 ,部推公能,檄入 川 採木,歸督造廟,巋然帝制,崇麗冠五嶽,所費不過五千金,皆公所區節也。”
“區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基本釋義
該詞指籌劃、調度,強調對事務或資源的合理分配與管理。拼音為qū jié(注音:ㄑㄩ ㄐㄧㄝˊ)。
出處與示例
該詞可見于清代王夫之的《家世節錄》,描述修建南嶽廟時通過“區節”控制經費,最終以五千金完成工程,體現其“高效規劃”的語境。
近義詞與用法
近義詞包括“籌劃”“調度”“統籌”等,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
詞性說明
屬于動詞性短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區節財力”“區節工程進度”等。
補充說明
該詞未被現代常用詞典廣泛收錄,更多見于古籍或學術研究場景,需結合上下文準确解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家世節錄》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分析。
區節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在時間、空間或事物中劃分出的每個部分或節點。它常用于描述相關事件的不同階段或不同區域的劃分。
區節的部首是區,它用于表示與地區、區域相關的含義。除了部首區,它還包含有五個筆畫。
區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區”和“節”分别代表着區域和時間的概念。它們的組合則表示對時間或空間的細分。
在繁體中,區節的寫法為「區節」。
在古代,區節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區的古代寫法為「黔」,節的古代寫法為「即」。這些不同的寫法反映了漢字的演變過程。
1. 這部電影分為三個區節,每個區節都有不同的主題和故事情節。
2. 音樂會将在今天晚上的三個區節進行演出,每個區節有不同的曲目安排。
1. 區域:表示特定地區或範圍。
2. 節日:表示特定時間或日期的慶祝活動。
3. 區别:表示兩個或多個事物之間的差異。
近義詞:階段、階層、等級
反義詞:整體、統一、綜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