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軍隊作戰,立晉鼓以指揮進退,謂之建鼓。《左傳·哀公十三年》:“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長幼必可知也。” 孔穎達 疏:“建,立也。立鼓擊之與戰也。”《國語·吳語》:“十旌一将軍,載常建鼓,挾經秉枹。” 韋昭 注:“鼓,晉鼓也。《周禮》:‘将軍執晉鼓。’建,謂為楹而樹之。”按《周禮·地官·鼓人》“以晉鼓鼓金奏” 鄭玄 注:“晉鼓長六尺六寸。”
(2).鼓名。亦稱植鼓。鼓身長而圓,用一木柱直貫鼓身,以為支柱。《莊子·天運》:“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漢書·何并傳》:“ 林卿 既去,北渡 涇 橋,令騎奴還至寺門,拔刀剝其建鼓。” 顔師古 注:“建鼓,一名植鼓。建,立也,謂植木而旁懸鼓也。縣有此鼓者,所以召集號令,為開閉之時。”《文獻通考·樂九》:“ 陳氏 《樂書》曰:《明堂位》曰:‘ 殷 楹鼓。’以《周官》考之,《太僕》:‘建路鼓於大寝之門外。’《儀禮·大射》:‘建鼓在阼階西南鼓。’則其所建楹也。是楹為一楹而四稜也,貫鼓於端,猶四植之桓圭也。《莊子》曰:‘負建鼓。’建鼓可負,則以楹貫而置之矣。《商頌》曰‘置我鞉鼓’是也。 魏 晉 以後,復 商 置而植之,亦謂之建鼓。 隋 唐 又栖翔鷺於其上,國朝因之。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設重鬥方蓋,蒙以珠網,張以絳紫繡羅,四角有六龍竿,皆銜流蘇璧璜,以五綵羽為飾,竿首亦為翔鷺,旁又挾鼙、應二小鼓而左右。然《詩》言‘應田縣鼓’,則 周 制應田在縣鼓之側,不在建鼓旁矣。”
“建鼓”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與語境綜合理解:
基本定義與别稱
建鼓是中國最古老的鼓種之一,古稱足鼓、晉鼓、楹鼓、植鼓或懸鼓。其特點是鼓身長而圓,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用木柱直貫鼓身作為支柱,故有“貫柱而建”之說。
曆史發展
功能與用途
在成語語境中,“建鼓”比喻準備工作充分,強調事前周密籌備(如“建造鼓架”般穩固)。但此用法較為少見,更多見于現代引申解釋。
建鼓的核心含義是古代貫穿木柱的禮樂用鼓,兼具軍事與儀式功能,其曆史延續性及形制特點體現了中國古代樂器的獨特設計。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形制或名曲,可參考漢典、漢程藝術等來源。
《建鼓》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打造鼓樂器”。鼓是一種民間樂器,用皮革或其他材料繃在鼓框上,通過擊打産生聲音。而“建”表示制造、創建、建立的意思。
根據《漢字部首表》的分類,可以将“建鼓”拆分為:“建”字的部首是“廴”,有4個筆畫;“鼓”字的部首是“鼓”,有20個筆畫。
《建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樂器制作傳統。在古代,鼓是用皮革和木料制作的。人們會選擇優質的材料來制作鼓,使其發出優美的聲音。同時,鼓也被用于各種慶祝和宗教儀式,起到協調節奏和增添氣氛的作用。
繁體字“建鼓”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關于“建鼓”這個詞的古代漢字寫法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在《說文解字》中,以及其他一些古代文獻和銘牌中出現的寫法是:“㖕句”。
1. 他在家裡建鼓制作工作室,每天都在制作不同的鼓樂器。
2. 這個音樂家精通建鼓和其他樂器的制作和演奏技巧。
除了“建鼓”之外,還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 鼓樂
- 鼓手
- 鼓聲
- 打鼓
- 鼓舞
- 鼓掌
近義詞:制作鼓、做鼓
反義詞:打破鼓、損壞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