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糧。《文選·王褒<聖主得賢臣頌>》“羹藜唅糗者” 李善 注引 漢 服虔 曰:“糗,乾食也。” 王安友 《協作》:“天色已經快亮了,準備白天下湖幹活的婦女們正在家裡辦幹食。”
“乾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乾食(拼音:gān shí)指幹糧,即經過脫水處理、便于攜帶和保存的食物。例如古代行軍或勞作時攜帶的糗(炒熟的米麥)。該詞在文獻中多次出現,如《文選》注釋引漢代服虔的解釋:“糗,乾食也”,以及現代作家王安友小說中的描述“婦女們正在家裡辦幹食”。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可形容節儉的生活方式,例如用幹燥食物代指簡樸生活。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多用于描述古代或傳統語境下的食物儲備,如長途跋涉、勞動補給等場景,現代也可借喻資源匮乏或節儉習慣。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文獻用例,可參考《文選》及漢代注釋原文。
《乾食》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它的主要意思是指幹燥的食品,即不含水分、可長時間保存的食物。
根據現代漢語拼音的部首拆分規則,乾食的部首是“丆”(qiān),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乾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乾在古漢語中表示幹燥、不潮濕的意思,而食則指食物。因此,乾食就是幹燥的食物。
乾食在繁體中的寫法是「乾食」。
在古時候,乾食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代漢字寫法是「幹食」。
1. 許多人在登山時會帶上一些乾食。
2. 在旅行中,乾食是非常方便的選擇。
3. 這包乾食能夠保持很長時間的新鮮。
乾食的相關組詞有:乾果、乾燥、乾燥機、乾糧、乾濕、乾淨等。
乾食的近義詞有:幹糧、幹果、幹食、幹肉等。
乾食的反義詞是濕食,指含有水分且不能長時間保存的食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