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斥”。疏远排斥。《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 明帝 时,众役并兴,戚属疏斥。”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夫 灌夫 之灭族, 陈遵 之遇害, 季布 之疏斥, 子建 之免退, 徐邈 之禁言,皆是物也。”《新唐书·柳冕传》:“自以久疏斥,又性躁狷,不能无恨。” 明 陆采 《怀香记·受诏安边》:“阳为尊崇之名,阴寓疎斥之计。”《东周列国志》第二五回:“彼耽於声色,将怠弃政事,疎斥忠良。”
"疏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词,由"疏"(疏远)和"斥"(排斥)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释义,该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指人际交往中的疏远排挤行为,特指因政治立场或利益冲突产生的贬谪行为。如《明史·忠义传》记载"帝既疏斥延儒",即描述崇祯皇帝对周延儒的冷落贬黜过程。
二、语用特征
该词释义参考自北京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历史词汇条目,以及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相关人物传记的注释。具体用例可详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七记载的宋代党争案例。
“疏斥”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ū chì,其核心含义为疏远排斥,常作“疎斥”。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构成
语境用法
多用于描述人际关系或政治场景中,因不信任、厌恶而刻意保持距离,甚至排挤对方。例如:“忠臣良将广遭疏斥”。
《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
“明帝时,众役并兴,戚属疏斥。”
——指亲属因政治原因被疏远排斥。
《抱朴子·酒诫》
“季布之疏斥,子建之免退。”
——以历史人物为例,说明疏斥带来的后果。
《新唐书·柳冕传》
“自以久疏斥,又性躁狎,不能无恨。”
——体现因长期被排斥产生的负面情绪。
现代汉语中,“疏斥”较少使用,但在文学或历史类文本中仍可见到,多用于强调主动疏远与排斥的双重含义。例如:“特恃私智,疏斥正士”。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爱克斯光槽钢骋马愁霖揣驹创局毳衣电拔雕涸丢荒东荡西除饭篮蜂鹤杆秤惯盗管情过尤海道横岭怀娠灰不溜贿买昏庸无道江水不犯河水嵇阮究办磼礏另文临难不恐流觞曲水龙蟠虎踞禄运内孕偏陬千千万万挈揽窃位素餐旗幡全礼却敌冠荣誉僧统扇风点火商任善应熟末锁事髫男通辩图谋不轨脱户望意王正五香饮遐明险句衔玉贾石歇浦斜视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