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書抄 ”。資料的輯錄。亦指輯錄資料而成的書籍。有時用作書名。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 孔融 孝廉,但談嘲戲; 曹植 辨道,體同書抄。”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總論》:“ 大明 、 泰始 中,文章殆同書鈔。”如:《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東方朔書鈔》二卷,今亡。
“書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資料的輯錄或輯錄而成的書籍,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基本定義
“書鈔”亦寫作“書抄”,指對文獻、典籍等資料的摘錄彙編,或指通過輯錄形成的書籍。這類書籍常以“書鈔”作為書名後綴,例如《北堂書鈔》《東方朔書鈔》等。
詞源與曆史用法
延伸意義
在古籍中,“書鈔”有時帶有貶義,暗指缺乏創見的寫作方式。例如《北堂書鈔》作為類書,雖為資料彙編,但因其系統性成為唐代重要工具書,後世評價趨于中性。
典型示例
此詞現多用于古籍研究領域,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書鈔》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古代書籍上用來記錄讀書筆記和提醒要點的批注或摘錄。它可以提供給其他讀者參考,也可以用作後人的研究資料。
根據漢字的結構,《書鈔》可以拆分為:“曰”、“钅”、“車”三個部首。
部首“曰”的筆畫數為4,表示“日”的意思;
部首“钅”的筆畫數為5,表示“金”的意思;
部首“車”的筆畫數為7,表示“車輛”的意思。
《書鈔》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書鈔”。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書鈔》的寫法是有所變化的。例如,以隋朝魏徵的書法為例,其《書鈔》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
1. 他在讀史方面非常有造詣,常常寫一些《書鈔》來記錄他的心得體會。
2. 這本書旁邊的《書鈔》非常精彩,讓人對書中的内容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讨。
組詞:書籍、讀書、筆記、批注
近義詞:書摘、引用
反義詞:白紙、未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