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th no sunlight] 日光漸暗,陰沉的樣子
晻晻日欲暝。——《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黑暗貌;昏暗貌。 漢 蔡邕 《愁霖賦》:“瞻玄雲之晻晻兮,聽長空之淋淋。”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其夕三更中,復聞一人扣戶雲:‘ 範帥 來!’未應已進……從者唯三人,衣色黑晻晻不可别。” 唐 儲光羲 《晚次東亭獻鄭州宋使君文》詩:“霏霏渠門色,晻晻制巖光。”
(2).暗中,無形之中。《世說新語·識鑒》“ 王夷甫 亦歎雲:‘公闇與道合。’” 劉孝标 注引 晉 袁宏 《名士傳》:“ 王夷甫 歎 濤 ‘晻晻為與道合,其深不可測。’”
(3).抑郁貌。《楚辭·劉向<九歎·逢紛>》:“心怊悵以永思兮,意晻晻而自頽。” 洪興祖 補注:“晻,烏感切。”
(1).日無光。《楚辭·劉向<九歎·惜賢>》:“孰契契而委棟兮,日晻晻而下頽。” 洪興祖 補注:“晻音奄,日無光也。”《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門啼。”
(2).迅速貌。《楚辭·九辯》:“歲忽而遒盡兮。” 漢 王逸 注:“時去晻晻,若騖馳也。”
“晻晻”是漢字“晻”的疊用形式,其含義需結合讀音和語境判斷:
讀音為yǎn時
表示昏暗不明的樣子,常見于古代詩文描述光線暗淡的場景。例如“日晻晻而下頹”,形容太陽逐漸西沉、光線變暗的狀态。
其他讀音的辨析
“晻晻”一般讀作yǎn yǎn,屬書面化表達,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模拟黃昏、陰郁等意境。
晻晻(yǎn yǎn)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天氣陰沉、多雲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晻晻的部首是日字旁,筆畫數為13畫。
來源晻晻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莊子·河上釋》。
繁體晻晻的繁體字為晻晻。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晻晻的寫法與現代字形基本相同。
例句今天的天空晻晻的,似乎要下雨。
組詞晻晻可與其他詞語組成複合詞,如晻晻悠悠、晻晻朦胧等。
近義詞晻晻的近義詞包括陰沉、多雲等。
反義詞晻晻的反義詞為晴朗、明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