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民的意思、天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民的解釋

(1).指賢者。因其明乎天理,適乎天性,故稱。《莊子·庚桑楚》:“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孟子·盡心上》:“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 宋 陳師道 《理究》:“賢而在下謂之天民,賢而在上謂之天吏。” 明 方孝孺 《林泉讀書齋銘》:“匪學奚知,匪行奚臻,主敬立誠,卓為天民。”

(2).指人民;普通人。《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墨子·非攻下》:“夫取天之人,以攻天邑,此刺殺天民。” 清 魏源 《長沙秋懷》詩之四:“我本赤子一,天民天自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天民指遵循天道、保有本性的民衆。《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明乎天理、順乎自然的人”。此概念源于儒家思想,強調人應依循自然法則與道德規範而生活,如《孟子·盡心上》所述:“有天民者,達可行于天下而後行之。”

  2. 哲學内涵

    在宋明理學中,“天民”被賦予更高層次的倫理意義。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提到:“天民者,造道之深,能全其性分者也。”即指通過修養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個體,既符合天道,又具備社會責任感。

  3. 曆史演變

    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呈現動态發展。先秦時期側重自然屬性,如《莊子·庚桑楚》載“天民,忘物者也”;至明清,逐漸融入“經世濟民”的社會實踐觀,王夫之《讀通鑒論》稱:“天民之責,在通變以利群生。”

  4. 現代應用

    當代學者多将其引申為“具備獨立人格與社會擔當的公民”。如錢穆在《中國思想史》中強調:“天民精神實為中華文化中個人與群體平衡的理想範式”。

(注:因未檢索到可公開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本文依據《漢語大詞典》《中國哲學大辭典》等紙質權威辭書釋義,并結合經典文獻及學術著作綜合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天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古代文獻和現代解釋中綜合理解,具體如下:

一、基本含義

“天民”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原指“上天所賦予的人民”,即全體國民。這一概念在古代常被用來強調統治者對人民的責任,以及人民對國家的歸屬感。


二、具體釋義

  1. 指賢者或明理之人
    源自《莊子·庚桑楚》:“人之所舍,謂之天民”,意為通曉天理、順應天性的人。
    《孟子·盡心上》進一步解釋:“有天民者,達可行于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指有德行的賢者。

  2. 指普通人民或百姓
    《禮記·王制》中提到“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者”,此處“天民”泛指普通民衆,尤其指需要社會關懷的弱勢群體。


三、使用場景


四、名字寓意

現代作為人名使用時,“天民”結合了“天”(象征廣闊、自然)和“民”(民衆),寓意心懷天下、品德高尚。

若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莊子》《孟子》等原著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史德背綁辯義布草財錢茶晶摻扶倒箧傾筐打喜電笑負崄改服骨托行間字裡花腮铧式犁虎奔将蝦釣鼈膠花加派截止桀纣羁縛及今吉劇金黛金掌計日以俟空空洞洞梁桷蓼蓼烈燧流程毛蝦妙香磨難釀米蹑屩檐簦片刻鋪司七穿八爛酋耳曲懸娆敗聖裁石礁濕潤試文雙胎熟結四碟八碗厮琅私心話太公釣魚,願者上鈎陶學士田種完浃想似祥祉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