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賢者。因其明乎天理,適乎天性,故稱。《莊子·庚桑楚》:“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孟子·盡心上》:“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 宋 陳師道 《理究》:“賢而在下謂之天民,賢而在上謂之天吏。” 明 方孝孺 《林泉讀書齋銘》:“匪學奚知,匪行奚臻,主敬立誠,卓為天民。”
(2).指人民;普通人。《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墨子·非攻下》:“夫取天之人,以攻天邑,此刺殺天民。” 清 魏源 《長沙秋懷》詩之四:“我本赤子一,天民天自育。”
“天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古代文獻和現代解釋中綜合理解,具體如下:
“天民”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原指“上天所賦予的人民”,即全體國民。這一概念在古代常被用來強調統治者對人民的責任,以及人民對國家的歸屬感。
指賢者或明理之人
源自《莊子·庚桑楚》:“人之所舍,謂之天民”,意為通曉天理、順應天性的人。
《孟子·盡心上》進一步解釋:“有天民者,達可行于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指有德行的賢者。
指普通人民或百姓
《禮記·王制》中提到“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者”,此處“天民”泛指普通民衆,尤其指需要社會關懷的弱勢群體。
現代作為人名使用時,“天民”結合了“天”(象征廣闊、自然)和“民”(民衆),寓意心懷天下、品德高尚。
若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莊子》《孟子》等原著或權威詞典。
《天民》這個詞指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天和民。
天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1;民的部首是“二”,筆畫數為2。
《天民》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文獻中常常用來描述神話傳說中的部族人民或人民群衆。
《天民》的繁體字寫法為「天民」。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時候《天民》的漢字寫法為「天氏」。
1. 古代神話中,天民對于神仙的崇拜是無比虔誠的。
2. 曆史長河中,天民不斷演變,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族群文化。
可以通過組合其他詞彙來創造新的詞語,例如:天地、天空、天堂、民衆、民族、民主。
與天民意義相近的詞語有:衆人、百姓、群衆、人民。
與天民意義相反的詞語很難直接找到,但可以考慮與人神、人上人、貴族等相對立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