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书抄 ”。资料的辑录。亦指辑录资料而成的书籍。有时用作书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孔融 孝廉,但谈嘲戏; 曹植 辨道,体同书抄。”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 大明 、 泰始 中,文章殆同书钞。”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东方朔书钞》二卷,今亡。
"书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权威角度进行解释:
一、指摘录典籍语句、分类编排而成的文体或文献形式
源于古代学者为方便学习或检索,从经典著作中摘录重要语句,按主题分类汇编成册。这种体裁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尤为盛行,如《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杂书钞》等。其本质是知识整理的载体,兼具资料性与工具性特征。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页)
二、特指古代重要的文摘类典籍
最典型代表为唐代虞世南所撰《北堂书钞》,该书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辑录先秦至隋代的经史百家名言,分门别类汇编为帝王、后妃、政术等852部,是研究唐前文献的重要参考。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保存古书佚文,功不可没"。
来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135·子部类书类)
注: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四库全书总目》等权威辞书及文献学著作,核心概念聚焦"摘录汇编"的文献形态与代表性典籍。因词典类释义需严格依据学术共识,未添加扩展性示例链接以确保准确性。
“书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资料的辑录或辑录而成的书籍,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基本定义
“书钞”亦写作“书抄”,指对文献、典籍等资料的摘录汇编,或指通过辑录形成的书籍。这类书籍常以“书钞”作为书名后缀,例如《北堂书钞》《东方朔书钞》等。
词源与历史用法
延伸意义
在古籍中,“书钞”有时带有贬义,暗指缺乏创见的写作方式。例如《北堂书钞》作为类书,虽为资料汇编,但因其系统性成为唐代重要工具书,后世评价趋于中性。
典型示例
此词现多用于古籍研究领域,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按答被除数北海道遍野博见茀矢不亚残热赤臭臭么祠部牒辞指促膝谈心大菜颠扑不破刁顽诋讦钉钯度过娥緑福克兰群岛赋徭富溢概状官邑古澹黑矟将军合偶环蛇金钗细合进退跋疐卷脔滥冒老瓜礼治马颊幕北木寓马内操器宇人贫智短人中白儒林丈人骚人词客沙滤生产要素十二分双人舞耸昧送子娘娘酥胷素馔调畅外祟万贯家财慰勉稳实乌鹊歌贤慧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