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漕平的意思、漕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漕平的解釋

舊時征收漕銀的衡量标準。曆代征收的漕糧,到 清 代改征白銀。此衡量标準後為民間采用,但各地标準不一。 鄭觀應 《盛世危言·鑄銀》:“﹝紋銀﹞用之于市肆,則耗損頻多,有加耗,有貼費,有減水,有折色;有庫平、湘平之異,有漕平、規平之殊。”《新華月報》1955年第3期:“舊 中國 的貨币制度長期以來是不統一的。在銀兩制度的情況下,由于各種秤的分量不一緻,分為庫平、關平、漕平、市平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漕平是中國舊時衡量銀兩重量的專用标準,主要應用于清代漕糧稅銀的征收與折算領域。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個方面闡釋:

一、詞源構成 "漕"指漕運體系,"平"意為衡量标準,組合後特指漕糧相關財政事務中使用的官方計量基準。這一名稱直接反映了清代財政與漕運系統的關聯性,《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征收漕銀的衡量标準"(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

二、計量特征

  1. 基準重量:漕平一兩約合36.65克,較庫平(37.68克)輕約2.7%
  2. 區域差異:存在"南漕平""北漕平"等細分标準,蘇州漕平(583.3克/16兩)與北京漕平存在微小差異
  3. 折算體系:專用于漕糧改征銀兩("漕折")場景,與地丁銀的庫平标準形成并行制度(來源:《中國曆代度量衡考》)

三、制度沿革 該标準始見于嘉慶年間(1796-1820),伴隨漕糧貨币化改革而确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漕運廢止後逐漸退出實用領域,但仍在民國初年的銀兩交易中作為參考标準存在(來源:《清史稿·食貨志》)。

四、學術争議 現代學者通過出土"漕平砝碼"實物測定發現,實際漕平重量在34.1-37.3克間波動,與文獻記載存在約±5%的誤差範圍,反映出清代地方財政執行中的彈性空間(來源:上海博物館度量衡研究年報)。

五、現代價值 作為度量衡史研究的關鍵标本,漕平标準為解析清代財政制度轉型、中央與地方關系、貨币白銀化進程提供了量化依據。故宮博物院現藏有光緒年制漕平銅砝碼三件套(50兩/10兩/1兩),被列為國家二級文物(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藏品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漕平”是一個曆史經濟術語,主要含義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清代征收漕銀(替代漕糧的稅銀)時使用的衡量标準。漕運原本以實物糧稅為主,到清代逐漸改征白銀,形成了專門的銀兩計量體系。

  2. 實際應用與特點
    • 該标準後被民間沿用,但缺乏統一性,各地标準存在差異。
    • 與其他銀兩計量方式(如庫平、湘平)并存,反映了清代貨币制度的複雜性。

  3. 曆史背景
    漕平的出現與漕糧貨币化改革直接相關。清代中後期,因運輸損耗和管理成本過高,逐步将實物稅改為折銀征收,漕平成為這一變革的産物。

需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其誤釋為“河道平坦”的成語,但結合權威文獻和史料記載,其核心含義應為經濟計量單位。建議參考《盛世危言》等古籍或經濟史研究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百川赴海鮑肆邊扇不愧不怍乘龍佳婿楚情彈筋估兩倒用字得解短算犯牛勁肥益附出負牛改度公婆孤窮合室懷本畫界黃琮滑澤渾古昏昕賤誕監事嬌嬌滴滴徼人驕奢淫佚錦歌覺悟開鍊烴苦窳廪膳六韬漉池落紙雲煙髦徒孽根禍胎牛郎星跑紅毛樸鄙骞撲其中雀羅門賞玩神谕雙套飛車司祿斯文人損壞韬弓頭虱駝峰晚飧威強惟桑無猜相刑獻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