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孤立危急。《三國志·吳志·周鲂傳》:“常中夜仰天,告誓星辰,精誠之微,豈能上感?然事急孤窮,惟天是訴耳。”
(2).孤苦失意;孤獨窮困。 宋 範成大 《除夕感懷》詩:“孤窮罪當爾,我今怨尤誰?”《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大王哀臣孤窮,使得歸還故國,當生生世世,竭力報效。”
(3).指孤獨窮困之人。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民報·天讨》:“不如施捨乞丐,救濟孤窮,尚可稱慈善事業也。”
“孤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及使用示例如下:
孤立危急
指處于孤立無援、形勢危急的境地。例如《三國志·吳志·周鲂傳》中“事急孤窮,惟天是訴”,形容處境艱難、孤立無援的狀态。
孤苦失意;孤獨窮困
強調個人情感與生活境遇的雙重困境,既指情感上的孤獨失意,也指物質上的貧困。如宋代範成大《除夕感懷》詩:“孤窮罪當爾,我今怨尤誰?”,以及《三國演義》中“孤窮無告,危在旦夕”,均體現此意。
指代孤獨窮困之人
用作名詞,指生活困頓、缺乏支持的群體。例如近代文獻提到“救濟孤窮”,即指幫助這類人群。
“孤窮”既可描述個人或群體的艱難境遇,也用于表達情感上的孤寂與物質匮乏。其使用跨越曆史與文學領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完整例句或出處,可參考《三國志》《東周列國志》等文獻。
《孤窮》這個詞指的是一個人在物質、精神或社交方面處于孤獨和貧困的狀态。當一個人缺乏財富、朋友或支持,感到孤獨寂寞并且貧窮困苦時,可以用這個詞來描述他們的狀态。
《孤窮》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孑(jié)和穴(xué)。孑部表示獨立、孤單,穴部表示洞穴。這個詞總共有10個筆畫。
《孤窮》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一首篇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孤窮常被看作是一個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繁體字中,孤窮的寫法為「孤窮」。
在古代漢字中,孤窮的寫法略有不同。具體來說,「孤」字在古代漢字中寫作「瓜戈」,而「窮」字的寫法則是「穴卩弓卩」。
1. 張先生靠賣藝為生,他一直生活在孤窮之中。
2. 即使她貧窮,但她從不放棄,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1. 孤獨:形容一個人沒有朋友或沒有與他人交往的感覺。
2. 窮困:形容一個人非常貧窮,生活困難。
3. 寂寞:形容一個人感到孤單、無聊,缺乏社交活動。
孤寂、貧困、孤單
富裕、幸福、富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