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征收漕银的衡量标准。历代征收的漕粮,到 清 代改征白银。此衡量标准后为民间采用,但各地标准不一。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纹银﹞用之于市肆,则耗损频多,有加耗,有贴费,有减水,有折色;有库平、湘平之异,有漕平、规平之殊。”《新华月报》1955年第3期:“旧 中国 的货币制度长期以来是不统一的。在银两制度的情况下,由于各种秤的分量不一致,分为库平、关平、漕平、市平等。”
漕平是中国旧时衡量银两重量的专用标准,主要应用于清代漕粮税银的征收与折算领域。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五个方面阐释:
一、词源构成 "漕"指漕运体系,"平"意为衡量标准,组合后特指漕粮相关财政事务中使用的官方计量基准。这一名称直接反映了清代财政与漕运系统的关联性,《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旧时征收漕银的衡量标准"(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
二、计量特征
三、制度沿革 该标准始见于嘉庆年间(1796-1820),伴随漕粮货币化改革而确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废止后逐渐退出实用领域,但仍在民国初年的银两交易中作为参考标准存在(来源:《清史稿·食货志》)。
四、学术争议 现代学者通过出土"漕平砝码"实物测定发现,实际漕平重量在34.1-37.3克间波动,与文献记载存在约±5%的误差范围,反映出清代地方财政执行中的弹性空间(来源:上海博物馆度量衡研究年报)。
五、现代价值 作为度量衡史研究的关键标本,漕平标准为解析清代财政制度转型、中央与地方关系、货币白银化进程提供了量化依据。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光绪年制漕平铜砝码三件套(50两/10两/1两),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藏品数据库)。
“漕平”是一个历史经济术语,主要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
指清代征收漕银(替代漕粮的税银)时使用的衡量标准。漕运原本以实物粮税为主,到清代逐渐改征白银,形成了专门的银两计量体系。
实际应用与特点
• 该标准后被民间沿用,但缺乏统一性,各地标准存在差异。
• 与其他银两计量方式(如库平、湘平)并存,反映了清代货币制度的复杂性。
历史背景
漕平的出现与漕粮货币化改革直接相关。清代中后期,因运输损耗和管理成本过高,逐步将实物税改为折银征收,漕平成为这一变革的产物。
需注意:部分资料(如)将其误释为“河道平坦”的成语,但结合权威文献和史料记载,其核心含义应为经济计量单位。建议参考《盛世危言》等古籍或经济史研究进一步考证。
安然无事百变保庇襃赞嘣嘣不遗巨细草棚拆副蝉喘雷干长世朝班慈石黨阿搤吭二次曲线抚玩枸肆观顾规例桁杨红妆涣衍蹇顿姜被僭越井蛙之见尽然卷帙居摄看不清刻害课历阬衡恪尊梁启超领鉴辘车满服芼羹迷蝶男大须婚内伤辟公乞盟青铜海寝堂气疫鋭厉三回五次神龟乐侍枕丝栈同位托乘后车完利未为不可险陂响杨淆舛暇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