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糙質劣。苦,通“ 盬 ”。《韓非子·難一》:“東夷之陶者器苦窳, 舜 往陶焉,朞年而器牢。” 唐 蕭穎士 《過河濱和文學張志尹》:“至化無苦窳,宇宙将陶甄。” 明 宋濂 《尹府君墓志銘》:“﹝府君﹞指器之苦窳者曰:‘此予之所嘗用也。’”
“苦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與釋義
讀作kǔ yǔ,意為“粗糙質劣”,多用于形容器物制作工藝低劣、不堅固。
通假字解析
“苦”在此處通“盬”(gǔ),本義指鹽池,引申為“不堅固”或“粗劣”。這種用法在古籍中較為特殊,需結合語境理解。
文獻例證
演變與使用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明清文獻,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屬于生僻古語,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含義。
建議:若需深入理解,可查閱《韓非子》《說文解字》等古籍原文,或參考古代漢語工具書。
《苦窳》一詞意為貧窮困苦,處境艱難。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了解它。
苦窳的拆分部首是苦(苦字頭部)和穴(穴字底部)。
苦的筆畫數為5畫,窳的筆畫數為13畫,總共18畫。
《苦窳》的來源不明确,但主要用于描述生活所困的人,形容貧困、生活艱難等情況。
《苦窳》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苦窮」。
在古代漢字中,苦的字形比現代稍有差異,通常為一個表示人的姓氏的旁旁加上一個從書寫過程中的變形而來的律旁,窳則與現代形态相似。
1. 他一生在苦窳中掙紮。
2. 這個家庭雖然生活苦窳,但他們一直保持着樂觀的态度。
苦難、苦痛、苦惱、窳敗、窳喪。
貧窮、困苦、艱難、窮困。
富裕、幸福、順利、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