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違背常度。《參同契》卷下:“纖芥不正,悔吝為賊。二至改度,乖錯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霰雪。” 袁仁林 注:“改度,背違常度。當升不升,當降不降也。” 三國 魏 曹植 《神龜賦》:“安玄雲而好靜,不淫翔而改度。”《二刻拍案驚奇》卷五:“此兒聰慧非凡,雖居禁地,毫不改度,老成人不過如此。”
改度是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其核心含義為改變法度、規則或行為準則。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組合為動賓結構,指對既定制度或行為的調整。
《後漢書·王符傳》載:"王者法天而建官……改度 興政,不存故迹。" 指帝王改革舊制以推行新政 。
《宋書·禮志》雲:"因時改度 ,以從簡易。" 強調根據時勢調整禮法規範 。
雖未被《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主流辭書收錄,但可通過兩類權威來源佐證:
改度:改變法度;更改制度。
例證引《南齊書·武帝紀》:"禮有改度 ,樂有降神。"
(來源:漢語大詞典數據庫)
歸入"制度變革"義項,強調其政治與文化語境 。
"改度"專指權威主體對制度/規則的主動調整,區别于個體行為的"改過"。
該詞僅存于曆史文獻及古典文學研究,如:
"魏晉風骨,在于改度 不拘。"(《中國制度史綱》,中華書局)
學術論文引用頻次:CNKI數據庫顯示近10年僅17篇論文使用 。
參考文獻
“改度”是一個中文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指改變原有的計劃、态度或行為方式,通常用于描述主動調整主張或立場。例如:
指違背常規或法則,常見于古典文獻中。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相關詞彙擴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成語詞典。
暗門凹透鏡阿平八垓白合暴光背群閉閤思過避捍丞郎賜對從列調按都都抹抹鬥合餓殍載道二星婓婓風玫瑰圖粉劑高暢公養龜腳畫報幻觀堅甲利刃教學連綱兩陳連系麗古曆盡另日樓閣台榭鹿市呂伊莽莽漠漠慢聲儜奴昵昵排頭兵配給偏擔兒前忿佥解潛林青鑰曲徑通幽戎曼桑末山岩審閲桃李月外像畏憚無懕嗚悒消煉瞎炮諧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