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獻替的意思、獻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獻替的解釋

見“ 獻可替否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獻替(xiàn tì)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獻”與“替”二字組合而成,本義指臣子對君主進獻可行之策(獻)并廢止不可行之策(替),後引申為進谏、輔佐之意。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單字釋義

    • 獻:本義為奉上、進獻,引申為提出建議。《說文解字》釋:“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後泛指進言獻策。
    • 替:本義為廢棄、更替。《說文解字》注:“替,廢也。”引申為廢止不當之策。

      二字合成後,強調“建言”與“革弊”的雙重行為。

  2. 詞源演變

    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年》:“臣獻其可否,君制其獻替。”指臣子提出建議供君主裁決取舍。漢代後成為固定政治術語,如《後漢書·胡廣傳》載:“臣以獻替為忠。”


二、核心含義

  1. 政治語境

    指臣子通過進谏輔助君主決策,既包括建言(獻),亦包含匡正過失(替)。如唐代吳兢《貞觀政要·求谏》雲:“獻替諷谏,所以安國利民。”

    來源:吳兢《貞觀政要》(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引申用法

    後擴展為一般性的“建言獻策”,如宋代蘇轼《謝館職啟》:“獻替之益,未聞于民。”

    來源:《蘇轼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


三、典籍例證

  1. 史書用例

    • 《梁書·賀琛傳》:“每見高祖,與論政道,獻替多允。”

      來源:《梁書》(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

    • 《宋史·趙普傳》:“普嘗以天下事為己任,獻替可否,政事多決于普。”

      來源:《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文學化表達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稱:“獻替之言,必出于忠誠。”強調谏言的道德屬性。

    來源:顧炎武《日知錄集釋》(黃汝成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現代關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罕用,但衍生出成語“獻可替否”(《左傳·昭公二十年》),指提出可行建議、廢止不當措施,仍用于公文或學術論述。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五、權威參考

  1. 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獻替:進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謂對君主進谏,勸善規過。”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615頁。

    • 《辭源》(修訂本):

      “臣下向君主進言,建議可行之事,廢止不當之策。”

      來源:《辭源》第三冊,商務印書館,2015年。

  2. 學術研究

    王力《古代漢語》指出:“‘獻替’屬政治術語,反映古代君臣互動模式。”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

網絡擴展解釋

“獻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àn tì,其核心含義源于成語“獻可替否”,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對君主進谏時,提出可行的建議(獻可),廢止不可行的措施(替否)。具體表現為:

  1. 勸善規過:通過建議幫助君主完善決策。
  2. 興革議政:針對國家事務提出改革或調整方案。

二、出處與演變

三、用法與示例

四、相關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包圍背運柴桑主朝容從容應對摧抑大飯店黨事奠定地工丁壩帝州東營市東園公幹粉郜大鼎高山峻嶺勾征貴茂歸之若水锢露國經國旗古聖先賢毂轉海際黑樓子橫眉冷目環寸黃桑棒僵屍建章宮茭艸驕泰淫泆擊髀極勢九洲四海軍竈犁镵令堂柳下惠牧笛年老體弱屏帳破墨強不知以為知跄跄濟濟取憎沈銷師匠使軒識義探撫陶洗文探下車之始相拜鄉背險灘硝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