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替的意思、獻替的詳細解釋
獻替的解釋
見“ 獻可替否 ”。
詞語分解
- 獻的解釋 獻 (獻) à 恭敬莊嚴地送給:奉獻。貢獻。捐獻。獻身。獻禮。借花獻佛。 表現出來:獻技。獻藝。獻媚。獻丑。 古代指賢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獻。 筆畫數:; 部首:犬; 筆順編號:
- 替的解釋 替 ì 代,代理:代替。更(卬 )替。。替班。替身。替罪羊。 為,給:替他送行。替古人擔憂。 衰廢:興(塶 )替。衰替。 為 筆畫數:; 部首:曰;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獻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àn tì,其核心含義源于成語“獻可替否”,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對君主進谏時,提出可行的建議(獻可),廢止不可行的措施(替否)。具體表現為:
- 勸善規過:通過建議幫助君主完善決策。
- 興革議政:針對國家事務提出改革或調整方案。
二、出處與演變
- 《左傳》淵源:原文記載“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強調臣子對君主決策的補充與修正。
- 詞義擴展:後世引申為廣泛意義上的建言獻策,如唐代史書《梁書》中記載“獻替帷幄”,指在朝廷内參與重大決策。
三、用法與示例
- 文言用法:多用于古代文獻,形容臣子忠谏或謀士獻策。
例:“獻替可否,匡朕不逮”(《梁書》)。
- 現代延伸:可比喻在團隊或組織中提出建設性意見。
四、相關說明
- 常見誤解: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主動替人擔責”,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主流釋義仍以“獻可替否”為核心。
- 近義詞:獻可替否、建言獻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獻替的意思
獻替這個詞形容一種行為,指代将自己的身份或者利益代替他人,來承擔某種責任或者為他人分擔負擔。這個詞含有一種奉獻精神,以及情願為他人付出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獻替的拆分部首是犬和帛,犬是狗的意思,帛是古代的絲織品。獻替的總筆畫數為18。
來源
獻替的來源于古代,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世說新語·文學》中。它原本用于描述有誠意和真心将自己代替他人的行為,以及承擔他人的責任。
繁體
獻替的繁體字為「獻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獻替通常以「犬所」表示「獻」,以「貝爾」表示「替」。
例句
他願意獻替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幫助别人解決問題。
組詞
獻身、替代、獻詞、獻花、替死、替補
近義詞
替代、代替、替身、送交
反義詞
保護、保存、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