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六弢 ”。1.兵書名。舊題 周 呂望 撰。分文韬、武韬、龍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莊子·徐無鬼》:“吾所以説吾君者,橫説之則以《詩》《書》《禮》《樂》,從説之則以《金闆》《六弢》。” 成玄英 疏:“《金版》《六弢》,《周書》篇名也,或言祕讖也。本有作韜字者,隨字讀之,雲是 太公 兵法,謂文武虎豹龍犬六弢也。”
(2).後世用以指稱兵法韬略。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序》:“法奇於三略,義秘於六韜。”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送劉恭父趨朝》詞:“金版六韜初試,煙歛山空迥,低草見牛羊。” 明 汪廷讷 《種玉記·薦甥》:“你精三略,諳六韜, 養由基 穿楊技高。”
《六韬》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其名稱來源于全書分為六卷,即文韬、武韬、龍韬、虎韬、豹韬、犬韬。以下是詳細解釋:
《六韬》又稱《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相傳為周朝開國功臣姜太公(呂望)所撰,但現代學者考證認為其實際成書于戰國中期(約公元前4世紀),是後人托名之作。該書以周文王、周武王與姜太公對話的形式寫成,内容涵蓋政治、軍事、戰略等多個領域,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是古代軍事理論的經典著作。
各卷核心内容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原文或具體篇章,可參考《武經七書》相關譯本或權威軍事史研究。
《六韬》是一本古代軍事學典籍,也是中國古代兵法著作之一。該書内容包含了兵法、策略、戰術等方面的知識,對于統帥軍隊、制定戰略、指揮戰鬥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六韬》的拆分部首是“八”和“韋”,其中“八”是指八字旁的部首,“韋”是指書寫這個字的主要部分。它的筆畫數為17畫。
《六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是由當時的君主和軍事家根據實施戰争經驗總結出來的。這些經驗包含了戰鬥策略、統帥原則、兵力配置等寶貴的軍事智慧。
《六韬》的繁體寫法為「六韜」。
古時候《六韬》的漢字寫法并非現代簡化字體,通常使用的是古代繁體字體。例如,“韬”字在古代寫法中的部分區别于現代字體,包含了更多的筆畫和結構細節。
《六韬》中有許多典型的例句,如:“兵戟之利,信為能動。”意為兵器的威力在于它給人帶來的震懾效果。
在《六韬》中,還有一些和它相關的組詞,如:兵法、軍事、戰略、戰術等。
與《六韬》有相似意義的詞彙有:兵書、兵道、兵學等。
與《六韬》意義相反的詞彙可沒有一個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代表了一種綜合的軍事智慧和思想體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