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衰斬的意思、衰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衰斬的解釋

即斬衰。喪服中最重的一種。《資治通鑒·魏文帝黃初元年》:“三年之喪,自天子達于庶人。故雖 三季 之末,七雄之敝,猶未有廢衰斬於旬朔之間,釋麻杖於反哭之日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衰斬”是古代喪服制度中的專有名詞,需結合“斬衰”與“衰绖”兩類概念綜合理解。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儀禮》記載,其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發音與字義

“衰”在此處讀作cuī,通“缞”,指粗麻布制成的喪服;“斬”讀zhǎn,意為不縫緝衣邊。兩字組合後,特指喪服中形制最粗糙的喪衣,體現“喪禮主哀”的核心思想(來源:《周禮注疏》)。

二、禮制等級

據《禮記·喪服小記》記載,衰斬屬于“五服”之首的斬衰服,服期三年,為子女為父母、臣為君所服。其粗麻布質地與斬截不修的衣緣,象征極度的哀恸(來源:中國社科院曆史研究所禮制研究專題)。

三、形制特征

  1. 材質:用苴麻織就,每幅布經線僅三升(約240縷),質地粗硬
  2. 剪裁:衣緣保留麻布原始毛邊,不施縫紉
  3. 配飾:搭配苴绖(麻帶)、絞帶(絞繩)和菅屦(草鞋)

四、禮儀功能

《白虎通義·喪服》強調,這種服飾通過肉體不適感強化孝道倫理:“粗衰、斬衰、不緝,所以極痛飾也。”穿戴者需通過服飾的粗粝感表達哀思(來源:中華書局《白虎通疏證》)。

五、曆史演變

自周代确立後,衰斬制度曆經漢代經學重構、唐代禮典規範化,至《大明會典》仍保留基本形制。清代《皇朝禮器圖式》詳細記載了不同階層的衰斬規格差異(來源:國家圖書館古籍部禮制文獻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衰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來源權威性及文獻背景綜合判斷:

一、古代喪服制度(主流解釋) 根據《資治通鑒》等古籍記載,“衰斬”即“斬衰”,是古代喪服制度中最重的一種,特點為:

  1. 材質:用粗麻布制成,邊緣不縫邊,象征極度的哀痛。
  2. 服期:通常為三年,適用于子女為父母、臣子為君主等場合。
  3. 曆史背景:魏文帝時期曾強調“三年之喪”的禮制,反對短時間廢除喪服的行為。

二、形容徹底衰敗(較少見用法) 提出該詞可作成語,表示“人或事物衰敗到無法挽回”,例如企業破産或政治家失勢。但此解釋未見于其他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用,需謹慎考據。

建議:若在古籍中遇到“衰斬”,優先考慮喪服含義;若現代語境下使用,建議結合上下文或進一步核查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藏埋槎桎澄泊秤平鬥滿純絜存儲程式原理迨吉點白調謊廢曆妃偶逢累富戶浮頭高俎觀稼軌度豪筆紅白喜事紅娘加功膠棗诘對解交警惠荊棘銅駝精美機綜枯莖臘田蠟焰哩嗹啰嗹柳陰理議漫藏誨盜鳗鲡冕笏面前溟色娘老子嗫嚅小兒排水配婚青鼠青襪子勤務啓惕仁仁商展煞有介事師楷詩瓢守訓稅糧歲口土青木香猥官無關響老新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