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鳗魚。又名白鳝、白鳗。魚綱鳗魚科。身體長形,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表面多黏液,上部灰黑色,下部白色,鱗細小,埋在皮膚下面。頭尖,口大而寬闊,背鳍、臀鳍和尾鳍連在一起,無腹鳍。生活在淡水中,成熟後到海洋中産卵。捕食小動物。肉味鮮美。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魚品》:“又有黃鱓、鰻鱺,皆以魚名,其形質實一虵,别為一族,與蝦鱉同。”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鱗語·鳝》:“鱔之族有曰鰻鱺,背有肉鬣連尾,無鱗。”
鳗鲡(拼音:mán lí,)是一種降河性洄遊魚類,屬于鳗鲡科鳗鲡屬,學名Anguilla japonica,又稱白鳝、青鳝或鳗魚。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态特征
體細長如蛇形,最大體長可達1.3米,尾部側扁,頭部尖錐形,鱗片細小且埋于皮下,體表多黏液。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鳍、臀鳍與尾鳍相連,無腹鳍。
分類地位
屬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鳗鲡目,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僅花鳗鲡屬)。
洄遊特性
原産于海洋,幼鳗(白仔)春季溯河至淡水生長,成熟後返回深海産卵,繁殖過程仍為科學難題。
生存能力
可在“絕食”狀态下存活1.5年,人工養殖壽命可達50年。
食用價值
肉質鮮美,是傳統名貴食材,常以“白鳝”之名入馔。
藥用功能
中醫用于治療肺結核、婦女赤白帶下等症,配伍貝母、百合等藥材。
“鳗”常被誤讀為“màn”,正确讀音為“mán”。
鳗鲡兼具生态獨特性與經濟價值,其複雜的生命周期和人工繁殖難題使其成為研究熱點。
《鳗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種長得像鳗魚的魚類。它屬于動物學中的一種淡水魚類,有着細長的身體和黃褐色的皮膚。
《鳗鲡》的部首是魚,拆解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魚和粦。魚部表示和魚相關的事物,粦部則表示鳗鲡的音。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整個詞語共有22個筆畫。
《鳗鲡》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文字的詞典中,可見其曆史悠久。由于鳗鲡具有一定的食用和經濟價值,所以在古代被廣泛提及。
《鳗鲡》的繁體字為「鰻鱺」。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鳗鲡」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說文解字》中,「鳗鲡」被寫作「鱻鱺」或「脫鱺」等。
1. 我去餐廳點了一份烤鳗鲡,味道非常鮮美。
2. 這裡的水庫裡有許多野生的鳗鲡。
組詞可以有:鳗鲡魚、鳗鲡皮、鳗鲡船等。
鳗鲡的近義詞可以是:鳝魚。
鳗鲡的反義詞可以是:鲑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