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诘問和對質。《漢書·王莽傳下》:“郡縣力事上官,應塞詰對,共酒食,具資用,以救斷斬,不給復憂盜賊治官事。”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誰曾受捉?那説來的畜生在那裡?喚取來夫人面前詰對。”
“诘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诘問和對質,多用于正式或司法語境中。以下從定義、單字解析、文獻例證等方面展開詳細解釋:
多用于司法審問、官員問責或民事糾紛中,體現古代社會通過語言交鋒厘清責任的方式。例如:官員被彈劾時需“诘對”以自證清白,或訴訟雙方在公堂上“诘對”以辨是非。
《诘對》是一個漢字詞語,也是一個成語,它具有獨特的意義和用法。下面将分别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诘對》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對,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其中,讠部為6畫,對部為7畫。
《诘對》來源于《周易·系辭上篇》。其中的“若夫日月之明,若夫四時之序,若夫雷電之動,若夫辰宿之行”一句中,表示對天地自然法則的反思和參悟。诘對的含義是質疑、追問與對決,通過審視和對立來推動事物的發展。
《诘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詰對」。
在古代漢字中,诘的寫法為「✔攵+曷」,對的寫法為「対」。
1. 老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了诘對,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知識。
2. 隻有經過多次诘對,我們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3. 在辯論中,雙方進行了激烈的诘對,力求争取勝利。
相關的組詞有诘責、诘難、對诘等。例如:
- 诘責:質疑和責問。
- 诘難:對問題進行追問和質疑,尋求解答。
- 對诘:彼此質疑和對答,互相辯駁或争辯。
诘對的近義詞有審問、追問、質問等。
诘對的反義詞可以是接受、妥協、默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