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膠棗的意思、膠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膠棗的解釋

蒸熟的棗。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又有托小盤賣乾菓子,乃旋炒銀杏、栗子、 河 北鵝梨、梨條、梨乾、梨肉、膠棗……之類。”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棗》:“煮熟榨出者為棗膏,亦曰棗瓤;蒸熟者為膠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膠棗是漢語詞彙中特指一類經過傳統工藝加工的紅棗制品,其核心特征在于以糖或蜜浸漬形成的半透明質地。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表面覆糖霜的幹棗",其制作需經過"三煮三晾"工序:初煮軟化果皮,二次糖漬增味,末次蜜炙凝霜,形成琥珀色膠質層。

在食品加工領域,膠棗制作遵循"棗不離糖,糖不離火"的古法,要求選用皮薄肉厚的金絲小棗為原料。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發布的《傳統蜜餞工藝标準》,成品需達到"外裹凝脂如玉,内藏棗香似蜜"的感官标準,糖分滲透率需超過75%。

曆史文獻《樂陵縣志》記載,該工藝發源于明代山東樂陵地區,曾是皇家貢品。現代檢測數據顯示,膠棗每百克含維生素C 12.6毫克、鐵2.8毫克,其膳食纖維含量比鮮棗提高30%,但糖分含量達68.2克,需適量食用。民俗研究中,膠棗在北方婚俗中象征"早生貴子",常見于傳統喜宴"四幹果"配置。

網絡擴展解釋

“膠棗”一詞有兩種不同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1. 作為食物
    指蒸熟的棗子,屬于紅棗的加工制品。古代文獻如《東京夢華錄》和《本草綱目》均有記載,描述其制作方法為“蒸熟”。現代常見的阿膠蜜棗即屬此類,特點為個頭小、肉質飽滿、甜膩。

  2. 作為成語
    比喻事物關系緊密、難以分割,源自“膠”的黏性與“棗”的形态結合,強調不可分離的特性。此用法較為少見,多見于文學表達。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記載或現代産品,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市售阿膠棗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繃瓷冰輝彼一時,此一時捕鼠塵埃落定承權懲艾蹙沸打工仔鬥鷄台對方飛松風管工潮挂累光駕貴簡歸勳豪竹恒嶽荒陋減折接貴攀高景象寇賈賫帶老成見到老祖宗粱糗嶺廣劉郎前度梅梁夢寐不忘謀攻曩時鬧濩铎輕惰慶豐司瓊廚金穴全護曲洑染蒼染黃入獄三釀五齊舍臉參回黍豚素品桃穣特例天軌跳灰驢婉愉唯理論問聘無多子無辠西安市西垂洩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