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之合于軌範法度。《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軌度其信,可明徵也。” 楊伯峻 注:“軌度作動詞,納之於軌範也。”
(2).規範法度。《呂氏春秋·古樂》:“不用軌度,天下患之。”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恂恂德心,汪汪軌度。” 明 唐順之 《請皇太子受朝疏》:“太子既立,則有臨蒞之位,有朝會之儀,所以萃人心,昭軌度也。” 章炳麟 《說物》:“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謂有軌度,不可逾也。”
(3).指天體運行的軌道和角度。《史記·太史公自序》:“比集論其行事,驗于軌度以次,作《天官書》第五。”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二·星變奇驗》:“西人則謂星行有一定之軌度,與人事毫不相涉。以是習西法者,但精測算,而不言占驗。”
軌度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兩層核心含義:
古代指車輪行駛時兩輪間固定的距離标準。《說文解字》釋“軌”為“車轍也”,段玉裁注:“車轍者,謂輿下空處,兩輪之間空中為軌”。先秦時期推行“車同軌”制度,規定全國車軌寬度統一為八尺(約合今1.84米),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此标準既是交通工具制造的規範,也是國家統一的象征。
由具體的物理尺度擴展至抽象的社會規範:
指法律、禮儀等社會制度。《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雲:“軌度其信,可明征也”,杜預注:“軌,法也;度,制也”,強調行為需符合禮法制度。
特指符合道德标準的言行。《楚辭·離騷》中“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王逸注:“繩墨,猶軌度也”,喻指為人處世應守正道。
《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鄭玄注:“軌,轍迹之度”。
《管子·山國軌》:“田有軌,人有軌……皆國之軌度也”,将土地、人口管理納入國家制度範疇。
參考資料來源:
“軌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規範法度
指遵循既定的規則或标準行事,強調不偏離正軌。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軌度其信,可明征也”,意為通過規範行為來驗證誠信。現代用法中,可比喻人的紀律性,如“做事不能超越軌度”。
使合于軌範
作動詞時,表示将事物納入規範體系。例如《呂氏春秋·古樂》提到“不用軌度,天下患之”,說明缺乏規範的危害。
天體運行的軌道與角度
古代文獻中偶爾用于描述天體規律,如《史記·太史公自序》中“驗于軌度以次”,但此用法較罕見。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例如:
與“軌度”相關的詞彙包括“閉門掃軌”“覆車之軌”等,均與規則、秩序相關。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左傳》《呂氏春秋》等古籍,或現代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阿嚲回愛迹白門樓白纻辭保護步履艱難長條朝中措承受出钹淳質楚籗麤論黛慘刀耕火耘飛電浮留宏爽後傳荒政家老爺講益賤取驕日家祚孑身街鎮擊谷籍館浄業雞婆舊寮鹫山開荒恇懼朗抗郎庑流磻六房路南石林冒破夢槐柯蒙瞀南宋内族飄帶散地上方生喇喇訴白粟錯甜面包拖青纡紫尪頓衛籍婑媠險俗線绉心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