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葉膏的意思、楸葉膏的詳細解釋
楸葉膏的解釋
藥膏名,以楸葉制成。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筆·楸葉膏法》:“ 汝州 楸樹極多……立秋日太陽未升,采其葉熬為膏,傅瘡瘍立愈,謂之楸葉膏。”
詞語分解
- 楸的解釋 楸 ū 落葉喬木,幹高葉大,木材質地緻密,耐濕,可造船,亦可做器具:楸局。楸枰(棋盤。古代多用楸木做成)。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楸葉膏釋義
一、詞義解析
“楸葉膏”為中藥外用制劑名,由三部分構成:
- 楸:指楸樹(Catalpa bungei),落葉喬木。《說文解字》載:“楸,梓也”,其葉、皮、根均可入藥。
- 葉:即楸樹的幹燥葉片。《本草綱目》提及楸葉性味苦涼,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 膏:中藥劑型之一,指将藥物煎煮濃縮後加入輔料制成的半固體外用制劑。《黃帝内經》已有“膏藥”記載,多用于瘡瘍腫毒。
楸葉膏是以楸葉為主要原料,經加工制成的外用膏藥,主治癰疽瘡瘍、跌打腫痛等症。
二、藥理與臨床應用
- 傳統功效:
- 解毒斂瘡:楸葉含黃酮類、環烯醚萜苷等成分,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促進創面愈合(《中華本草》)。
- 活血消腫:其提取物能減輕炎症反應,緩解軟組織損傷疼痛(《中藥大辭典》)。
- 古籍記載:
- 《普濟方》載“楸葉膏方”:“治癰瘡發背,楸葉煎稠敷之”。
- 《外科精義》稱其“涼血生肌,為金瘡要藥”。
三、制備方法(據傳統工藝推演)
取鮮楸葉洗淨搗汁,文火熬至濃稠,加入蜂蠟或植物油收膏,冷卻後成固态。現代亦有将楸葉乙醇提取物與基質混合制膏的改良工藝。
四、注意事項
楸葉膏性寒,適用于陽證瘡瘍(紅腫熱痛),陰疽潰爛者慎用。外用忌入口,過敏者停用。
參考資料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 李時珍. 《本草綱目》. 人民衛生出版社.
- 朱橚. 《普濟方》. 中醫古籍出版社.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藥大辭典》.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楸葉膏是一種傳統中藥制劑,其解釋可綜合多來源信息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楸葉膏是以楸樹葉為主要原料熬制的藥膏,主要用于治療熱毒引起的瘡瘍、癰腫等皮膚病症。其名稱源于制作原料和形态,古代文獻如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筆》記載了具體制法。
二、制作與用法
- 原料與采集:需在立秋日太陽未升起時采摘楸葉,搭配馬齒苋(部分配方)搗碎取汁。
- 熬制方法:将原料搗爛濾汁後,用慢火熬成膏狀,儲存在瓷器中使用。
- 外敷用途:直接塗抹于瘡瘍、發背(背部癰疽)、惡瘡等患處,可加速愈合。
三、相關說明
- 部分網頁(如)提到楸葉膏被引申為成語,比喻“表裡不一”之人,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醫藥典籍,可能是文學衍生意。
- 曆史記載顯示,該藥膏在汝州(今河南臨汝)等地應用較廣,因當地楸樹資源豐富。
如需進一步了解配方細節或現代應用,可參考《聖濟總錄》《戒庵老人漫筆》等古籍原文(來源:、3、6)。
别人正在浏覽...
愛者如寶八卦拳白頭親罷勌半宿變律脖頸材頭吃麻栗子赤身出群躇峙東床嬌客傅别父親節蓋世之才高差缟袂肱髀公有怪來海内無雙孩孺害盈花下曬裈假話見天驕臣酒鋪駒掇可憫老蟇雷野離沮茅棚沒内外米蘭木處南山律宗樸騃惬洽沁涼芹舍人亡政息邵伯樹生死觀耍貨書論樹莓説餅嗣武銅匮弦詩賢叔小鬼笑閧小奶奶小汙脅肩累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