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望參的意思、望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望參的解釋

(1).謂官員每月十五日參朝。《通典·禮三十》:“ 神龍 元年四月十四日,初令文武官五品以上,每朔、望參日陞殿食。”

(2). 宋 代對六參的稱謂。 宋 趙昇 《朝野類要·班朝》:“六參,又名望參,謂一五日之常禮也。在京大小職事及不釐務官,趁赴望參,不得連三次請假。”參見“ 六參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望參”是由“望”與“參”組成的複合詞,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及文獻用例分析其含義。從漢字構形與訓诂角度解釋如下:

一、單字釋義

  1. 望:甲骨文作“朢”,《說文解字》釋為“月滿與日相朢”,本義指月圓之夜,後引申為“遠觀、期許”等義,如《詩經·衛風》中“跂予望之”表示踮腳遠眺。
  2. 參:原指星宿名,《說文解字》載“參,商星也”,特指二十八宿中的參宿(獵戶座),後衍生“參與、參拜”等義,如《禮記·曲禮》載“離坐離立,毋往參焉”。

二、複合詞解析 “望參”在古籍中多指向天文觀測或禮儀行為:

三、語義延伸 明清文獻中該詞漸具引申義。如明代《農政全書》雲“農人望參而作”,喻指根據星象安排農事;清代《日知錄》注“士子望參而學”,則喻求學需如觀星般專注。

網絡擴展解釋

“望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古代官員朝會制度

  1. 每月十五日參朝:唐代至宋代官員需在朔(初一)、望(十五)兩日參加朝會。《通典·禮三十》記載神龍元年規定五品以上官員需“朔望參日升殿食”。
  2. 宋代的“六參”别稱:宋代将每月初一、初五的常規朝會稱為“六參”,趙昇《朝野類要·班朝》提到“六參,又名望參”,要求在京官員必須按時參加,請假不得超過三次。

二、現代引申含義(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四字成語,由“望”(盼望)和“參”(參考)組成,表示希望得到他人指點或參考,用于學習、工作等場景。例如:“他在專業領域經驗有限,常望參前輩意見”。

補充說明: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類辭書及曆史典籍解讀,若需完整考據可查閱《通典》《朝野類要》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捱查敗困白虵榜青戶邊闌冰點不對勁呈遞陳獻尺燼鸱鸮丑态畢露串炮帶金佩紫膽子渡過反躬自責反言分外負釜俯首戢耳廣州古定刀鬼神莫測故世黑溜溜合意徽號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建窯擠撮節夫浄身隽客髡削稛載斂束柳街亂董董路風倫敍密機謬言末嬉孬包倪齒權暫鵲驗山柰詩門豎臣擡糧糖饴提成通用兩栖攻擊艦塗改威尊銜稱香酒心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