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地維的意思、地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地維的解釋

(1).維系大地的繩子。古人以為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維系綴。故亦指地的四角。《列子·湯問》:“其後 共工氏 與 顓頊 争為帝,怒而觸 不周之山 ,折天柱,絶地維。” 南朝 宋 鮑照 《喜雨》詩:“族雲飛泉室,震風沉羽鄉;升雰浹地維,傾潤瀉天潢。”

(2).喻紀綱。 唐 楊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年當 晉 宋 ,運櫃 周 隋 , 太山 覆而 崑崙 倒,天柱傾而地維絶。” 嚴複 《救亡決論》:“若夫君臣之相治,刑禮之為防,政俗之所成,文字之所教,吾儒所號為治道人道,尊天柱而立地維者,皆譬諸夏葛冬裘,因時為制。目為不變,去道遠矣!”參見“ 地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地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維系大地的繩索或綱維,象征支撐天地秩序的重要力量。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源流及演變角度詳細闡釋:


一、字源本義

  1. 構詞解析

    “地”指大地,“維”原指系物的大繩(《說文解字》:“維,車蓋維也”),引申為綱紀、維系之意。“地維”即固定大地的繩索,屬神話宇宙觀中的結構性概念。

  2. 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古代神話中維系大地四角的巨纜” 。

    • 《辭源》(修訂本):

      “古人認為地有四維,系以巨繩,使不傾陷” 。


二、文化意涵與典籍出處

  1. 神話原型

    典出《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颛顼争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此處“絕地維”指撞斷維系大地的巨纜,導緻天傾地陷,成為解釋自然災難的神話符號。

  2. 哲學象征

    在《淮南子·天文訓》中,“地維”與“天柱”并列,構成宇宙模型:“天柱折,地維絕” ,體現古人以具象事物理解天地結構的思維方式,後引申為社稷安危的象征(如“地維傾覆”喻政權崩塌)。


三、語義演變與引申

  1. 地理坐标隱喻

    古人将“地維”對應四方(東、南、西、北),如《周髀算經》以“四維”定位地理方位 ,賦予其空間秩序的意義。

  2. 現代轉義

    當代語境中,“地維”多見于文史研究,或用于比喻支撐社會運行的根基(如“文化地維”“經濟地維”),強調其穩定性與重要性。


小結

“地維”源自上古宇宙觀,本義為神話中固定大地的巨纜,後擴展為空間秩序與政權穩固的象征。其釋義需結合神話典籍與哲學文獻理解,現代使用多保留古典意象,常見于文化、曆史領域論述。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3. 《列子·湯問》(中華書局校注本)
  4. 《淮南子·天文訓》(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周髀算經》(國學基本典籍叢刊)

網絡擴展解釋

“地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古代文化語境和現代引申義來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古代神話中的“地維”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大地由四根繩子(即“地維”)維系四角,與支撐天的九柱形成宇宙結構。這一概念源自神話傳說,如《列子·湯問》記載共工怒觸不周山導緻“天柱折,地維絕”。南朝鮑照的詩句“升雰浹地維”也印證了這一意象。

  2. 比喻社會綱紀
    “地維”被引申為維持社會秩序的法度或倫理規範,如嚴複在《救亡決論》中以“地維”喻指傳統治道和人倫秩序,與“地紀”含義相近。

二、現代引申義

  1. 成語中的“地位穩固”
    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指“地位鞏固、不易動搖”,可能由“維系大地”的穩定性衍生而來,用于描述個人或事物的穩固狀态。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地維”的原始含義與神話緊密相關,而現代引申義較少見于經典文獻,使用時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哀雅稗草白洋澱報羅别識超新星摧絶撮箕大發慈悲單虛敦洽雠糜剛口棺器莞蒻闳壯回歸線胡孑艱關堅勁交午柱吉佃王進道若蜷進攻酒社輯着巨虛康適口述苦命荖濃溪連環畫淩傲鹿蔥羅落馬射沒本營生萌兆棉菸齧氈評戲埤助請禱蛩蟁氈曲章颡子眼三商色采慎言使馬侍史甩手掌櫃屬言四神厮役通天徹地痛咽偷弛投竄團粒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