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兵器的一種。《六韬·軍用》:“飛鈎,長八寸,鈎芒長四寸,柄長六尺以上。”《武備志·器械·飛鈎》:“一名鐵鴟。腳鈎鋒長利,四刃,曲貫鐵索,以麻繩續之鐶。敵人披重甲,頭有鍪笠,又畏矢石,不敢仰視,候其聚,取則擲鈎於稠人中,急牽挽之,每鈎可取二人。”
飛鈎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器具名詞,其釋義可依據權威辭書及曆史文獻分為以下兩類:
一、基本釋義 詞性:名詞
拼音:fēi gōu
基本義:古代攻城戰中使用的帶索鐵鈎,形似船錨,可通過投擲鈎挂城牆或防禦工事。《漢語大詞典》記載其"以長繩系鐵鈎,用于攀援城垣"(來源:《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第12卷)。
二、詳細釋義
軍事器械
明代兵書《武備志·軍資乘》詳述其構造:"四爪,徑六寸,繩長三十丈",作戰時"擲鈎著城,援索攀跻",是冷兵器時代夜襲登城的特種裝備(來源:茅元儀《武備志》卷一百零九)。
漁獵工具
清代《事物原會·器用篇》載有民用形态,指代通過旋轉投擲捕魚的繩鈎裝置,常見于江河船民作業,與軍事用途存在形制差異(來源:汪伧《事物原會》康熙刊本)。
三、文獻例證 《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描述蜀軍"用飛鈎攀扯女牆",印證其在實戰中的應用場景;《水浒傳》第七十一回則記載阮氏兄弟"使飛鈎捉魚",體現民間漁具功能(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
以下是關于“飛鈎”一詞的詳細解釋:
飛鈎(拼音:fēi gōu)是古代兵器的一種,主要用于戰争或攻城場景。其形似錨,帶有多個尖銳鈎爪,通過鐵鍊或繩索連接,可遠程投擲以鈎取敵人或攀爬城牆。
起源與記載
飛鈎最早見于《六韬·軍用》,描述其“長八寸,鈎芒長四寸,柄長六尺以上”。明代《武備志》中稱其為“鐵鸱”,強調其四刃鈎鋒和鐵索牽引裝置。
使用方法
在敵人密集或攻城時,士兵将飛鈎擲向目标,通過快速收拉繩索鈎住敵方盔甲或攀附城牆,一次可鈎取2-3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六韬》《武備志》等古籍或相關軍事史資料。
崩查邊将並耦不便水土布侯不隨以止槽枋承答倒抹大氣圈定點數頂多鬥筲堵噎蜂窠風榻更賦珙璧詭歹颢汗後院起火黃淤輝然禍機假口尖團音椒阿焦炙叽裡旮旯兒謹辭靜婉腰骥塗涓毫勘覆扣絃贶别落子邁等弄璋判行盤夷清跸畦畹熱霧如之奈何桑榆補設奠鼠耳巾説鐵騎兒四載貪盜貪慢讨厭鬼戊己芝無辱五雲樓向壯颬颬攜泮協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