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飛鈎的意思、飛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飛鈎的解釋

古代兵器的一種。《六韬·軍用》:“飛鈎,長八寸,鈎芒長四寸,柄長六尺以上。”《武備志·器械·飛鈎》:“一名鐵鴟。腳鈎鋒長利,四刃,曲貫鐵索,以麻繩續之鐶。敵人披重甲,頭有鍪笠,又畏矢石,不敢仰視,候其聚,取則擲鈎於稠人中,急牽挽之,每鈎可取二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飛鈎”一詞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飛鈎(拼音:fēi gōu)是古代兵器的一種,主要用于戰争或攻城場景。其形似錨,帶有多個尖銳鈎爪,通過鐵鍊或繩索連接,可遠程投擲以鈎取敵人或攀爬城牆。


曆史與結構

  1. 起源與記載
    飛鈎最早見于《六韬·軍用》,描述其“長八寸,鈎芒長四寸,柄長六尺以上”。明代《武備志》中稱其為“鐵鸱”,強調其四刃鈎鋒和鐵索牽引裝置。

  2. 使用方法
    在敵人密集或攻城時,士兵将飛鈎擲向目标,通過快速收拉繩索鈎住敵方盔甲或攀附城牆,一次可鈎取2-3人。


應用場景


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六韬》《武備志》等古籍或相關軍事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飛鈎(fēi gōu)一詞在漢語中有多種意思。首先,作為名詞,它可以指魚鈎的一種。其次,作為動詞,它可以表示魚鈎上釣魚時的動作,即向上提魚鈎,使其脫離水中。此外,飛鈎還可指一種在空中飛行的形狀類似魚鈎的物體。 飛鈎的組詞部首是飛(fēi),拆分後為非(fēi)和飛氵,氵為水的偏旁部首;鈎(gōu),拆分後為钅和勾(gōu),钅為金屬的偏旁部首。 飛鈎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古時候,人們用飛鈎來捕捉飛蟲,以供觀賞和娛樂。飛鈎的形狀和用途使得它成為古代文人墨客的寫作題材之一。在詩詞和繪畫中,常常出現“飛鈎走線”、“揮毫落紙間飛鈎”等相關描寫,以表現書法和繪畫的神韻和境界。 關于飛鈎的繁體字,通常是「飛鉤」。在繁體字中,「飛」與「飛」的意思相同,都表示着在空中飛翔。而「鉤」則代表了鈎子的形狀。 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古代的飛鈎字寫法更加繁複,有時難以辨認。然而,整體形态和基本構造與現代的寫法相似。 以下是一些使用飛鈎的例句: 1. 他用一隻飛鈎捕捉了一隻小昆蟲。 2. 墨客揮毫間飛鈎如過。 3. 他手中飛鈎悄然而動,魚兒頃刻間上鈎。 與飛鈎相關的組詞有:飛鈎走線、飛鈎走絲、飛鈎走影等。 與飛鈎近義的詞語有:飛釣、飛魚鈎、空中飛舞等。 與飛鈎相對的反義詞有:沉鈎、落鈎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滿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