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文德澆薄。《文選·李康<運命論>》:“文薄之弊,漸於 靈 景 。” 李周翰 注:“文德之澆薄,其弊漸生於 靈王 、 景王 之時也。”
文薄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文薄(wén bó)為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文簿”,指記錄文書、檔案或賬目的冊子。其核心含義為:
“文”指文字、文書,“薄”通“簿”,即冊籍(《說文解字》釋“簿”為“簿書”)。二字合成後,特指裝訂成冊的官方或日常記錄文件。
唐代文獻已見“文簿”一詞,如《唐律疏議》載“凡斷罪,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違者以故失論”,其中“文簿”指司法案卷。至明清時期,廣泛用于戶籍、賦稅登記,如《明史·食貨志》稱“黃冊”為“賦役文簿”。
釋“文簿”為“文書簿冊”,引《水浒傳》第十九回:“何濤便差幾個做公的去搜看,果然搜出文簿來。”
注“簿”為“記事冊”,強調“文簿”屬複合詞,多見于古代公文語境。
“州縣文簿,悉委主吏,隱漏戶口甚衆。” 此指地方戶籍登記冊。
“知縣驗了文簿,點明人犯,發下監票。” 此處“文簿”為案件卷宗。
當代漢語中,“文薄”一詞已罕用,多被“檔案”“賬冊”“卷宗”等替代,但仍在研究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時作為專業術語出現。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王力古漢語字典》及古籍用例,嚴格依據權威文獻考據,未收錄于現代通用詞典的詞彙以古籍溯源為準。
“文薄”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文薄(wén báo)指“文德澆薄”,即文化或道德教化變得淺薄、衰微。這一概念源自古代對禮樂制度或社會風氣的批評,常用于描述禮崩樂壞、道德滑坡的狀态。
遨翔襃廣八踏鞵出漏子翠蛟誕逸得體歌滴子笃深反沖力豐岐粉零麻碎富子綱提領挈孤魂紙寒抖抖禁得住金石交禁掖究險九隕鞠迳菊壇姱嫮胯下人蓮蓬淩僭臨鏡流眺樓殿蠻垂拏下馬女先漂殺平頭奴子疲心竭慮裒取旗旂塞關三日成魄三十六策,走是上計三瓦兩舍山向紗帷試管嬰兒霜笳熟口碩牲童養媳臀疣為政文繡院蝦臛相先響應纖繳仙子賢佐消聲匿影寫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