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糧的意思、抗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糧的解釋

抗拒交糧。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筮仕·供狀式》:“無抗糧假冒等弊。”《六部成語注解·戶部》“抗糧”:“抗,抵拒也。民人於應交錢糧之時,抗拒官府,不肯交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糧(kàng liáng)指古代或近代農民集體拒絕向官府繳納糧稅的行為,是民衆對抗苛捐雜稅的一種反抗形式。該詞常見于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文獻,特指有組織的抵制田賦征收活動。

一、核心定義與曆史背景

根據《漢語大詞典》,“抗糧”指“抗拒交納糧賦”,強調其集體性和對抗性特征。明清時期,官府常以“折銀”“加耗”等名目加重賦稅,導緻農民負擔激增。當賦稅超出承受能力時,農民便聯合拒繳,形成“抗糧”事件。例如清代《刑案彙覽》記載,多地因“州縣浮收過甚”引發民衆“聚衆抗糧”。

二、社會根源與表現形式

1. 賦稅制度矛盾

封建時期田賦按地畝征收,但土地兼并導緻佃農增多,實際耕作者無力承擔賦稅。據《中國曆史大辭典》,“抗糧”多因“官吏勒索”或“災荒不減征”而爆發。

2. 組織化反抗

典型形式包括集體請願、包圍縣衙、驅逐稅吏等。如晚清湖南耒陽抗糧案中,農民“聚衆萬人,拒傷差役”,迫使官府暫緩征糧(《清史稿·食貨志》)。

三、曆史影響與文化意義

抗糧運動加速了封建賦稅制度改革,如清代“攤丁入畝”政策即部分回應了賦稅不公問題。現代漢語中,“抗糧”一詞成為民衆反抗壓迫的文化符號,常見于曆史研究及文學作品中,象征底層對剝削制度的抗争精神。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第7冊,頁5123
  2. 《刑案彙覽·戶律》(清代司法檔案)
  3. 《中國曆史大辭典·明清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4. 《清史稿·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抗糧”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性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抗拒交納官府規定的糧食稅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二、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1. 清代典型現象:常見于清代文獻,如《福惠全書》提到“無抗糧假冒等弊”,《六部成語注解》解釋為“民人于應交錢糧時,抗拒官府,不肯交納”。
  2. 社會矛盾體現:多因賦稅過重、官吏腐敗或天災導緻民不聊生,民衆通過“抗糧”表達不滿,屬于古代農民抗争形式之一。

三、相關例句與擴展

四、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不同時期的抗糧形式,可參考曆史文獻或地方志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寶篆八外标竿鄙悰采旄承學弛聲走譽丑婆子撢啧索隱道華蹈藉道盡途殚盜鈴大政方針電表獨乙仿斅翻閱福柄蓋阙歌黍割席分坐故步寒機赫烜會稡賈怠豭豨結歡精白鏡監進進出出金印紫绶饑疲即興之作伎作康白度辣臊列蛸陵衍厘損彌孫畔界峭措喬遷啟蕃慶仰氣土埽墓神山蘇幕遮攤軟娃草晩快邊巍峨無氣分誤人陷車閑廄瞎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