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糧的意思、抗糧的詳細解釋
抗糧的解釋
抗拒交糧。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筮仕·供狀式》:“無抗糧假冒等弊。”《六部成語注解·戶部》“抗糧”:“抗,抵拒也。民人於應交錢糧之時,抗拒官府,不肯交納也。”
詞語分解
- 抗的解釋 抗 à 抵禦:抗擊。抗争。抗拒。抵抗。頑抗。 拒絕:抗議。抗上。抗命。抗稅。 對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對抗)。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糧的解釋 糧 (糧) á 可吃的谷類、豆類等:糧食。糧倉。糧荒。彈盡糧絕。 作為農業稅的糧食:公糧。錢糧。 筆畫數:; 部首: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抗糧”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性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抗拒交納官府規定的糧食稅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 字面構成:由“抗”(抵抗、抗拒)和“糧”(糧食、稅糧)組成,字面意為“抵抗繳納糧食”。
- 實際含義:指民衆在特定時期(如災荒、賦稅過重等)拒絕向官府交納糧食或錢糧稅賦的行為。
二、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清代典型現象:常見于清代文獻,如《福惠全書》提到“無抗糧假冒等弊”,《六部成語注解》解釋為“民人于應交錢糧時,抗拒官府,不肯交納”。
- 社會矛盾體現:多因賦稅過重、官吏腐敗或天災導緻民不聊生,民衆通過“抗糧”表達不滿,屬于古代農民抗争形式之一。
三、相關例句與擴展
- 例1:清代周立春領導抗糧運動,被記載為“抗丁、抗糧、抗債受害的各族群衆”。
- 例2:清代律法嚴懲抗糧者,“如哄堂塞署,逞兇毆官,為首斬枭示,同謀斬立決”。
四、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 近義詞:抗稅、抗租。
- 關聯曆史事件:如明末“遼饷”引發的農民起義、清代白蓮教起義中的抗糧鬥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不同時期的抗糧形式,可參考曆史文獻或地方志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抗糧》
《抗糧》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抗”和“糧”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抗糧》的部首是“手”,部外是“去”,共有10畫。
來源
《抗糧》來源于中國的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漢書·虞玩傳》中。
繁體
《抗糧》的繁體字為「抗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抗糧》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結構和現代漢字相似。
例句
1. 為了抵抗自然災害,我們必須抗糧,保證糧食供應。
2. 農民們在田間努力抗糧,為國家提供豐富的糧食。
3. 在艱苦歲月裡,人們需要團結一心,共同抗糧。
組詞
1. 抗擊糧荒
2. 抗戰糧食
3. 抗災糧倉
近義詞
1. 抵禦糧荒
2. 對抗糧食危機
3. 對抗災害中斷的糧食供應
反義詞
1. 依賴糧食
2. 接受糧食援助
3. 倚重他人提供的糧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