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據亂世之史。 漢 何休 《<春秋公羊傳注>序》:“傳《春秋》者非一,本據亂而作。” 徐彥 疏:“ 孔子 本獲麟之後得瑞門之命,乃作《春秋》。公取十二,則天之數,是以不得取 周公 成王 之史,而取 隱公 以下,故曰‘據亂而作’,謂據亂世之史而為《春秋》也。”
(2).見“ 據亂世 ”。
“據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綜合各來源信息可歸納如下:
“據亂”由“據”(依據)和“亂”(混亂)組成,字面意為根據混亂的局勢行事,強調靈活應對當前情況。例如在動蕩環境中調整策略或決策。
指代曆史階段:
漢代學者何休在《春秋公羊傳注》中提到“本據亂而作”,指孔子編纂《春秋》時選取了魯隱公以降的“亂世史料”作為依據,而非西周成王時期的穩定史料。
康有為的曆史分期理論:
在《大同書》中,康有為将社會演變分為三階段: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常見于以下情況:
需避免與“據亂世”(特指曆史階段)混淆,後者是“據亂世”的簡稱,而“據亂”本身更偏向行為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康有為理論或《春秋》編纂背景,可參考來源網頁。
據亂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依據或依靠混亂、雜亂的情況或狀态進行行動或判斷。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通常沒有固定的依托或準确的信息,因此行動或判斷可能會變得不确定或不穩定。
據亂的拆分部首為扌(手部),它由5畫組成。
據亂一詞最早見于唐代王勃創作的《滕王閣序》中,曾描述天下之亂象混亂紛亂,以及風雨交加、時局動蕩,并表達了對社會動蕩的擔憂和對亂局的評判。
據亂的繁體字為據亂。
在古代,據亂的漢字寫法可能存在差異。一種可能的古代寫法是扌(手部)+ 亅(撇)+ 乚(乙部),即據。還有一種寫法是扌(手部)+ 糸(纟,纟部),即䰟。這些寫法或許在不同時期或地區略有變化。
1. 面對這麼多的信息,我們隻能據亂行事了。
2. 沒有準确的數據與依據,他隻能根據目前的情況據亂決策。
1. 據亂行事:依據混亂的情況進行行動。
2. 據亂判斷:根據雜亂的情況進行判斷。
3. 據亂決策:在沒有準确信息的情況下做出抉擇。
1. 憑空臆斷:在沒有根據或依據的情況下隨意推測。
2. 猜測猜想:根據有限的信息或直覺做出推斷。
3. 按兵不動:因為沒有準确判斷或依托,選擇保持現狀不做出行動。
1. 有根據:有明确的事實或依據進行行動、判斷。
2. 穩定:形勢或狀态沒有混亂,是相對安定和平穩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