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正、像、末“三時”之一。謂佛去世久遠,與“正6*法”相似的佛法。其時道化訛替,雖有教有行而無證果者。“像法”的時限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在佛去世五百年後的一千年之間。見《大集經》。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析曠劫之微言,説像法之微旨。”《舊唐書·高祖紀》:“自 覺王 遷謝,像法流行,末代陵遲,漸以虧濫。” 宋 王禹偁 《<左街僧錄通惠大師文集>序》:“像法修明,緇徒整戢。” 清 龔自珍 《支6*那古德遺書序》:“晚 唐 以還,像法漸謝,則有斥經論用 曹溪 者,則有祖 曹溪 并失夫 曹溪 之解行者,愈降愈濫,愈誕愈易。”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像法漢語 快速查詢。
"像法"是佛教術語與漢語詞彙的雙重概念,具體釋義如下:
一、佛教曆史分期概念 佛教将佛陀滅度後的弘法曆程分為三期,其中"像法"為第二時期,指佛陀涅槃後500年至1500年間(約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0世紀)。此階段的特點是佛教教義逐漸形式化,僧衆雖能模仿佛陀的外在儀軌,卻難以證悟佛法真谛。《俱舍論》記載:"像法之時,像似正法,有教有行,而證果者少",說明此時修行者注重寺院建造、佛像供奉等表相,實際修證水平衰退。
二、漢語詞彙釋義 在世俗語境中,"像法"指模仿效法的具體規則,見載于《漢語大詞典》"像"字條目:"像法,效法之規則"。如明代《農政全書》所述:"凡農事皆需像法天地四時",強調農業生産需遵循自然規律進行效仿。
三、佛教經典印證 《法華經·安樂行品》明确提出:"如來滅後,于像法中,有比丘菩薩,能持是經者,則為諸佛護念。"印證像法時期仍有堅持正法的修行者。《大集經》則記載像法時代"多造塔寺,堅固吾我",揭示此階段側重物質形式建設的特征。
“像法”是佛教術語,指佛陀涅槃後佛法演變的三個階段(正法、像法、末法)之一,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定義與内涵
像法指佛陀滅度後,與“正法”相似的佛法階段。此時佛法形式尚存,但教義逐漸被曲解,修行者雖有經典傳承和修行實踐,卻難以證得真正的果位。
時間範圍
佛教經典對像法的時限說法不一,但普遍認為始于佛陀涅槃後500年,持續約1000年(即佛滅後500年至1500年間)。
特點與表現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道化訛替”,即佛法表面流傳,但本質已變異。具體表現為:
曆史文獻印證
該詞在南北朝至唐宋文獻中多次出現,如:
文化影響
像法概念影響了佛教對曆史分期的認知,成為佛教衰落論的重要依據,并衍生出“末法”思想,強調修行環境的惡化。
挨打陂溝冰消瓦解不切擦拭常娥昌化石超增補廪呈面熾彊傳芳吹笙處片村笠點草架督行恩沾防磁反青風風雨雨福堂高猷各司其事恭勤管辂歸倚骨擿行貨虎虎濺射驕冶激射記誦稽疑寇亂裡衣禮樂鸾文羅罻描字墨勑牧包披采普淖鼽欬然乃睿學上僭生頭死壟身手石太尉束帶矜莊思索四務睢苑甜爽貼調提味嗢飫向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