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一貫服從命令。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膑兵法·威王問》:“ 威王 曰:‘令民素聽,奈何?’”
“素聽”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根據權威性較高的網頁(),“素聽”的本義為“一貫服從命令”,多用于描述軍隊或民衆對指令的長期遵從。例如《孫膑兵法·威王問》中的記載:“威王曰:‘令民素聽,奈何?’孫子曰:‘素信。’” 這裡強調通過長期建立的信任實現令行禁止。
部分中低權威性來源()提到“素聽”的另一層引申義,形容“聰敏善察、聞聲知意”,即通過簡單信息快速領悟深層意圖。例如造句:“孔子養生,六十而耳順,即便是逆耳之言,亦甘之若素(聽起來像平常一樣順心)。” 但這種用法較為罕見,可能為現代誤用或語境特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孫膑兵法》原文或《漢語大詞典》。
素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素”是一個多音字,讀音可以是sù、sū、su,意思為純淨、不加雜的意思,用來形容純淨的聲音;而“聽”是一個單音字,讀音為tīng,意思是用耳朵感受聲音。
“素”字的部首是糸(mì),總計有10劃(筆畫):丨、一、丨、一、丨、一、一、一、丨、丶。
“聽”字的部首是耳(ěr),總計有7劃(筆畫):一、一、一、丿、丶、丨、一。
“素聽”一詞來源于古代文人對美妙動聽的音樂和聲音的稱呼。在古代中國文化中,音樂被視為一種高尚的藝術形式,因此“素聽”也經常用來形容讓人心醉神迷的音樂。
在繁體字中,素的寫法保持不變,而聽在繁體中通常寫作聽。
在古代,素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無異,而聽在古時的寫法是聽人心。而在篆字演進為隸書的過程中,聽的字形逐漸變為如今的形态。
1. 他的琴聲清脆悠揚,真是一曲素聽。 2. 這位歌手有一雙素聽的嗓音,每次演唱都能打動人心。
素音、素色、素馨。
悅耳、動聽、優美。
刺耳、難聽、粗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