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揆的意思、道揆的詳細解釋
道揆的解釋
(1).準則;法度。《孟子·離婁上》:“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 朱熹 集注:“道,義理也;揆,度也。道揆,謂以義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續資治通鑒·宋理宗嘉熙四年》:“秉國鈞者惟私情之徇,主道揆者惟法守之侵。” 清 黃宗羲 《子劉子行狀》:“退而列風紀六事以上。一曰建道揆。請復京師首善書院,崇祀 馮從吾 為瞽宗,昭聖明興道緻治之意。復天下社學,選明德老成者為之師,聚裡中彥士教之。”
(2).制訂法規。 宋 嶽珂 《桯史·陳了翁始末》:“ 瓘 比緣稟事,聞閤下之言,指尚書省為道揆之地, 瓘 謂閤下此言失矣。三省長官,宜守法而已,若夫道揆,天子三公之事,豈太宰之所得預乎?”
(3).指制訂法規之機構。 宋 嶽珂 《愧郯錄·給舍論駁》:“然 元祐 之初, 司馬文正 光 已嘗乞合三省,則是道揆雖一,職守仍分。至如合二府於一堂,列兩省於同局,則固不必為是區别,斯亦南渡簡易之制也。”
詞語分解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 揆的解釋 揆 í 度(?),揣測:揆度。揆策。揆古察今。 道理,準則:千載一揆。 事務:百揆。 管理,掌管:揆百事。 舊稱總攬政務的人,如宰相等:閣揆。揆席(宰相之位)。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道揆”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高權威性信息如下:
一、基本含義
“道揆”由“道”和“揆”組成:
- 道:指道德準則、義理或行為規範;
- 揆:意為衡量、考量。
合指以義理為标準衡量事物,制定合宜的準則或法度。
二、經典出處與注釋
- 《孟子·離婁上》提出:“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
- 朱熹注解:“道,義理也;揆,度也。道揆,謂以義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
強調統治者若缺乏道德準則,百姓便無法遵循法度。
三、曆史引申與用法
- 準則與法度:指社會或政治中的規範,如宋代文獻提到“主道揆者惟法守之侵”,強調維護法度的重要性。
- 制定法規的職能或機構:宋代将“道揆”引申為負責制定法規的部門,如尚書省曾被視為“道揆之地”。
- 成語含義:形容言行得體、符合道義,體現個人修養。
四、應用示例
- 古代語境:“複天下社學,選明德老成者為之師,聚裡中彥士教之”(《續資治通鑒》),體現以道揆教化民衆。
- 現代造句:“上有道揆,則下有法守”,說明規範自上而下的影響。
五、總結
“道揆”既指抽象的義理準則,也具象化為制度或機構,貫穿于社會治理與個人行為中。其内涵從哲學層面延伸至實踐,反映了傳統文化中“以理制事”的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道揆》一詞的意思:《道揆》是指對道理、道義進行揆量和判斷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道揆》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扌,拼音是dào kuí。
來源:《道揆》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道》是指人們追求的理念和準則,《揆》是用來衡量和評判的動作。兩者結合,表示對道理進行細緻的思考和衡量。
繁體字:《道揆》的繁體字為《道揆》。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但《道揆》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未有明顯變化。
例句:我們要在做決策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做到《道揆》得當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組詞:道理、道德、揆量、評判等。
近義詞:思考、考量、斟酌。
反義詞:草率、輕率、不理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