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俗的意思、成俗的詳細解釋
成俗的解釋
(1).固有的習慣、風俗。《荀子·正名》:“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 宋 王安石 《上皇帝萬6*言6*書》:“天下之人,亦已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
(2).形成良好的風俗。《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漢書·匡衡傳》:“故萬國莫不獲賜祉福,蒙化而成俗。”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直取其清談雅論,剖玄析微,賓主往復,娛心悅耳,非濟世成俗之要也。”
詞語分解
- 成的解釋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張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發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狀況:成形。成性。成人。自學成才。蔚然成風。 變為:長成。變成。 可以,能行:成,就這麼辦。 稱贊人能力強:他辦事麻利,真成。 夠,達到一定數量:成年累(噄 )月。 已定的,定形的:成規。成俗。成見。成例。成竹在胸。 十分之一:增産三成。 平定,講和:“會于稷,以成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俗氣。俗物。鄙俗。粗俗。庸俗。 凡世間,相對于仙佛僧道:俗人。世俗。僧俗。凡夫俗子。 雅僧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成俗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成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固有風俗或習慣
指社會中長期形成的、被普遍遵循的傳統或慣例。例如《荀子·正名》提到“從諸夏之成俗”,強調不同地區遵循自身固有習俗()。
-
形成良好風俗
強調通過教化或實踐使社會形成有益的風氣。《禮記·學記》中“化民成俗”即指通過教育引導民衆建立良俗()。
二、詞源與用法
- 構詞解析:由“成”(形成)和“俗”(風俗)組成,既包含“已成之俗”的靜态描述,也體現“促成風俗”的動态過程()。
- 古籍例證:
《漢書·匡衡傳》用“蒙化而成俗”說明統治者教化對風俗形成的作用;北齊顔之推在《顔氏家訓》中批評清談之風“非濟世成俗之要”,反向強調良俗的重要性()。
三、相關概念
- 近義詞:習俗、慣例、風化
- 反義詞:破舊立新、移風易俗
- 延伸詞:“習以成俗”(《魏書》),指長期沿襲的行為固化為習俗()。
“成俗”既可指代現有風俗,也可指通過努力建立新風俗,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禮記》《荀子》等經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成俗
成俗(chéng sú)是一個漢語詞彙,指某種社會習俗因長期重複而形成并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遵守的狀态。下面将對成俗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字、古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成:部首為自身(一),總筆畫數為八。
- 俗:部首為人(亻),總筆畫數為十。
來源:
成俗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史書《史記》中。它起初指的是在各個部落中長期形成的習慣和慣例,後來逐漸演變為描述整個社會的習尚和風氣。
繁體字:
成俗的繁體字為「成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成以「戉」為旁,俗以「自」為旁,寫作「戉自」。
例句:
- 這個習俗已經成俗多年了。
- 當地的婚禮習俗非常獨特,成了他們的代表标志。
相關詞彙:
- 習俗:指某種社會或地區的習慣、風俗。
- 風氣:指某個地區或社會群體中所形成的行為習慣、道德規範等共同遵守的态度和思潮。
- 傳統:指某一時間或地區的長期存在、代代相傳的習俗和文化。
- 規矩:指某社會群體中長期形成并普遍遵守的行為規範和規則。
總結:
成俗是指社會習俗因長期重複而形成并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遵守的狀态。成的部首為自身(一),總筆畫數為八;俗的部首為人(亻),總筆畫數為十。該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後來成為描述整個社會的習尚和風氣的代表詞彙。繁體字為「成習」,古代寫作「戉自」。使用成俗這個詞可以形容習慣成自然的社會現象,也可以用于描述長期傳承下來的習俗和風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