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殓埋葬。《北史·魏纪五·静帝》:“辛未,以旱故,詔京邑及诸州郡县收瘞骸骨。” 宋 曾巩 《越州赵公救灾记》:“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瘞之。” 清 黄宗羲 《大方伯马公救灾颂》:“其流棺遗骼散在原野河壖者,则在处收瘞之。”
收瘗(shōu y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收殓埋葬尸体,尤其指对无主尸骸或暴露荒野的遗骸进行掩埋安葬的行为。该词带有庄重、怜悯的语义色彩,常用于历史文献或描述人道主义行为的语境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收”指收集、收敛,“瘗”指掩埋、埋葬。合指收敛尸骨并安葬,体现对逝者的尊重与安置。
例: 《周礼·秋官》载:“凡死于兵者,令其属收瘗之。”
(来源:许嘉璐主编《中国古代礼俗辞典》,中华书局,1991年,第213页)
引申内涵
该词隐含人道关怀与社会责任,常见于战乱、灾荒后官方或民间对遗骸的善后处理。如明代《农政全书》提及灾后“收瘗道殣”,强调对无名尸骸的安葬义务。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6卷第1402页)
礼制渊源
古代中国将“收瘗”视为重要的丧葬伦理。《礼记·月令》规定孟春之月需“掩骼埋胔”,即掩埋暴露的尸骨,此制为后世“收瘗”习俗的礼法基础。
(来源: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第235页)
史籍记载
(来源: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卷178)
字形:
“瘗”从“疒”(病)从“土”,会意“病殁后埋于土中”,《说文解字》释为“幽埋也”。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卷七下)
读音:
“瘗”为去声,中古音属影母祭韵(*ʔeiᴴ),现代普通话读yì,与“意”同音。
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收瘗”多用于历史叙述或书面语,近义词有“收葬”“掩埋”,但“收瘗”更具文言色彩。
相关成语
瘗玉埋香:喻指埋葬美人(婉称女性逝者),典出宋代吴文英《莺啼序》。二者均含“安葬”义,但对象与情感色彩不同。
(来源:朱祖谋校注《彊村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收瘗”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ōu yì,其核心含义为收殓埋葬。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义拆分
整体含义
该词多用于描述对逝者遗体的郑重处理,常见于历史或文学语境,如战乱后官方收埋尸骸,或民间对逝者的妥善安葬。
使用场景
例如:“官府派人收瘗战乱中无人认领的尸首。”(此为造句示例,非直接引用搜索结果)
如需进一步了解“收”的其他引申义(如收割、逮捕等),可参考的详细解析。
按下白玉钩拔戟成一队棒球崩腾壁观闭结不断气藏户苍冥恻惐车载船装颠驰颠头耸脑点纸节笃教耳视目食废兴干浄利索贡公棺钱花舫回马悔之晩矣胡说架肩接踵降舆荐席激波结风急留古鲁觐会酒疸辣辣掠考了让撩虎须理雪罗衿梅三磨坊睦姻裴满飘电乾瘠契密倾肠倒腹鹊构搔屑师姑草失魂落魄收瘗说则泰厉吐话,吐话儿推分五博乌柿现缗撷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