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麥兩穗。舊時以為祥瑞,以兆豐年。亦用以稱頌吏治成績卓著。《後漢書·張堪傳》:“﹝ 堪 ﹞乃於 狐奴 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緻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 張君 為政,樂不可支。’”亦作“ 麥穗兩歧 ”。
(2).比喻相像的兩樣事物。《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麥穗兩歧,農人難辨。”
“麥穗兩岐”(也作“麥穗兩歧”)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意義
指一根麥稈上長出兩個穗子。這種現象在古代被視為祥瑞之兆,預示豐年。
引申含義
此成語最早見于《後漢書·張堪傳》的記載:
“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描述東漢官員張堪治理漁陽時,當地桑樹繁茂無雜枝,麥子雙穗豐收,百姓安居樂業。
如需更完整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麥穗兩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麥穗的兩個分叉。它可以形容事物的走向分叉或者兩條不同的道路。這個成語的部首是禾,從字形上來看,禾上下各有兩個分叉,形成兩個岐口。它的筆畫數是10畫。
這個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習慣,人們常用麥穗兩岐這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事物的選擇面臨兩個分岔口的情況。猶如麥穗在生長過程中,生出兩個分叉,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所以,麥穗兩岐作為成語,代表着事物擇取的兩種方向和選擇。
在繁體字中,麥穗兩岐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麥穗兩岐」,另一種是「麥穗兩旗」。兩者的意思相同,隻是字形略有區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麥穗兩岐的「麥」字寫作「麥」,「穗」字寫作「燧」,「兩」字寫作「兩」,「岐」字寫作「岓」。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但在古代經典書籍中仍然能夠見到。
以下是一些使用麥穗兩岐的例句:
你現在站在麥穗兩岐的位置,需要考慮清楚,做出明智的選擇。
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麥穗兩岐,糾結不決,不知該向哪個方向前進。
以下是一些與麥穗兩岐相關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