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陴的意思、守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陴的解釋

守城;守衛。《左傳·宣公十二年》:“ 楚子 圍 鄭 ,旬有七日。 鄭 人蔔行成,不吉,蔔臨于大宮,且巷出車,吉。國人不臨,守陴者皆哭。”《新五代史·雜傳·王珂》:“ 珂 夜登城諭守陴者,守陴者皆不應。” 元 耶律楚材 《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天子潛巡狩,宗臣嚴守陴。”《清史稿·禮志六》:“凡祠祭諸臣,大都效命戎行,守陴徇義,或積勞沒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守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守陴(shǒu pí)指守衛城牆上的矮牆(即“陴”),引申為守城或駐守防禦工事。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中的防禦行為。


二、引申含義

  1. 軍事防禦
    特指軍隊在城牆、要塞等關鍵位置進行駐守,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楚軍圍鄭時,“守陴者皆哭”,描述士兵在城牆上堅守的情景。
  2. 職責象征
    在古籍中常體現為對職責的忠誠,如《新五代史》提到王珂“夜登城谕守陴者”,強調将領與士兵共同守城的責任感。

三、典型用例

  1. 曆史戰役
    • 《清史稿》記載守城将士“效命戎行,守陴徇義”,突出其犧牲精神。
    • 元代耶律楚材詩句“宗臣嚴守陴”,體現将領的堅守。
  2. 具體場景
    • 鎮州牙将率軍入城時,“殺守陴民二萬人”,反映守城戰的慘烈。
    • 蒙軍攻城時,“矢石如雨,金守陴兵不能立”,描述防禦的艱難。

四、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語境下的修辭表達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新五代史》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守陴

守陴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守”和“陴”兩個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字典的解釋,拆分部首可以分為“宀”和“阝”,它們分别表示“宀(寶蓋頭)”和“阝(阜)”。其中,“宀”的筆畫數為3,“阝”的筆畫數為5。

來源

《守陴》一詞的來源比較晦澀,目前尚未找到準确的來源。它可能是一個古代民間故事、傳說或者是某個特定區域的方言詞語。

繁體

繁體字是指漢字的傳統書寫形式,與現代漢字簡化形式不同。由于《守陴》是一個較新的詞語,因此沒有相應的繁體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考慮到《守陴》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詞語,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沒有相應的記錄。

例句

1. 他一直守陴不離,無論風吹雨打都不動搖。

2. 在這個險峻的山區,人們必須守陴才能生存。

組詞

附着、附庸、附益、防守、守衛、守恒等。

近義詞

守護、保衛、捍衛。

反義詞

放棄、離開、背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