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穇子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二·穇子》。
龍爪粟(學名:Eleusine coracana),又稱䅟子、鴨腳稗,是一種古老的禾本科谷物作物。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植物特征及文化應用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漢語大詞典》定義“龍爪粟”為:
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實小而圓,呈黃白色,常作飼料或釀酒原料,亦可食用。因其穗狀花序形似龍爪,故名。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087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形态
莖直立,高約60-120厘米;葉片線形,穗狀花序頂生,分叉如龍爪狀,每穗結籽數十粒,籽粒呈深褐色或紅褐色,粒徑約1-2毫米。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10(1)卷(科學出版社,1990年)。
分類地位
屬禾本科䅟屬(Eleusine),與稗、黍類近緣。古稱“䅟子”,《本草綱目》載:“䅟子,野生,葉似稻,實如黍粒。”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谷部》(1596年刻本)。
食用與藥用
龍爪粟耐旱、耐瘠薄,曾是災荒年代的救荒作物。明代《救荒本草》記載:“采子搗米煮粥,或磨面作餅,可濟饑。”其籽實性甘溫,中醫認為有健脾益氣之效。
來源:朱橚《救荒本草》(1406年)。
民俗象征
因“龍爪”之名,民間視為吉祥作物。華北部分地區在祭祀儀式中用其穗紮制“龍形”裝飾,祈求風調雨順。
來源:《中國農諺》(農業出版社,1980年)收錄民諺:“龍爪粟,穗彎腰,五谷豐登好年兆。”
來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吳其濬,1848年)。
龍爪粟是一種古老的谷物類作物,學名為穇子(Eleusine coracana),在《本草綱目》中已有記載。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相關信息:
總結來看,龍爪粟既是傳統藥食兩用作物,又因耐旱特性成為現代生态農業的關注對象。需了解更多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地方農業報告。
八達白兵豹襦慚鄧禹觸瓶憚憚點素電鸷疊迹底發地震站獨厚逢場遊戲諷刺幹掫還轍皓皛狠聲後燕惶慚灰頭土臉戶阈攪家精接力棒積富妓航激節寂莫金钗細合決易坑煞克破離京留後陋亡馬棗幎曆盤坫平格清署秋麥啟鑰铨序撒放麝煤盛觀舍實聽聲拾菜失挫瑣垣踢鍵兒宛蟺瓦注物運香甘缃節颉利發攜畔攜衾新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