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執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宋史·胡铨傳》:“ 孫近 傅會 檜 議,遂得參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飢渴,而 近 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 明 郎瑛 《七修類稿·事物·李西涯》:“閣老 李東陽 ,别號 西涯 ……入閣年久,當 武宗 朝不能諫正。人有投匿名詩雲:‘文章聲價鬥山齊,伴食中書日又西;回首 湘江 春水緑,鷓鴣啼罷子規啼。’”參見“ 伴食 ”、“ 伴食宰相 ”。
“伴食中書”是一個源自古代官場的曆史成語,現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身居高位但不履職盡責,徒有虛名、無所作為的官員。特指占據重要職位(如宰相、中樞要職)卻屍位素餐,僅以陪襯身份存在的人。該詞帶有鮮明的貶義色彩,強調對庸碌無能或消極怠政者的諷刺。
二、詞源與典故
典故出自《舊唐書·盧懷慎傳》:唐代宰相盧懷慎與姚崇同掌朝政。盧懷慎自認才能不及姚崇,遇事皆推由姚崇裁決,時人譏其為“伴食宰相”。後“中書”代指中樞機構,“伴食中書”遂成固定用法,專指居高位而不謀其政者。
原文佐證:
“懷慎與崇同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舊唐書》卷九十八)
三、語義演變與用法
“若庸庸之徒,伴食中書,漫無可否,則名節俱喪矣。”
四、權威詞典釋義
“謂在位無所作為,僅能陪同吃飯。譏諷居高位而不稱職的官員。”
“比喻居高位而庸碌無能,隻知坐享俸祿。”
結論
“伴食中書”以生動的曆史典故,深刻揭示了官僚制度中的怠政現象。其價值不僅在于語言凝練性,更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為官者“在其位,謀其政”的責任倫理要求,具有持久的警示意義。
“伴食中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bàn shí zhōng shū
注音:ㄅㄢˋ ㄕˊ ㄓㄨㄥ ㄕㄨ
釋義:指執政大臣庸懦無能,屍位素餐,不堪任事。含貶義,多用于諷刺身居高位卻不作為的官員。
曆史來源:
出自《宋史·胡铨傳》:“孫近傅會桧議,遂得參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饑渴,而近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
描述南宋時期官員孫近依附秦桧,雖居高位卻無所作為。
文學引用:
明代郎瑛《七修類稿》中也有用例:“伴食中書日又西,鹧鸪啼罷子規啼。”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宋史》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偪近常律吃不服抽徵遄飛創歴從令如流帶擋旦奭到官頓頓宮燈歸舟花萼相輝歡嘗劃條僭迹接受虀粉金笳進趣缙紳録幾宜芤脈誇詫塊兒老皇曆俪辭立候轥轹臨沒柳葉篆麗玉緑車目送手揮蓬弧強辨戗水騎長鲸汽管群山擾民榮寶齋蛇蟲涉禽類說咲數讓樹條蜀土四通送人情濤濑天壤王郎通玄真人投瓊托諸空言蜿繞俠輔享上鮮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