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量人情。《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羣,别親疏貴賤之節,而弗可損益也。” 鄭玄 注:“稱情而立文,稱人之情輕重,而制其禮也。”
猶稱心。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靡潛躍之非,常傲然以稱情。”《南史·範泰傳》:“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盡之,多貴古賤今,所以稱情狂言耳。” 唐 李白 《行路難》詩之二:“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稱情”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根據實際情況或人情輕重進行斟酌、權衡。該釋義源自《禮記·三年問》中關于喪禮制度的讨論:“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羣,别親疏貴賤之節”,鄭玄注解說這是“稱人之情輕重,而制其禮也”。清代李文炤在《儉訓》中也有“稱情以施焉”的用法,強調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施行。
在文學作品中可表示符合心意或情感需求。例如:
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需注意語境區分其“權衡”與“稱心”的不同含義。
《稱情》是個動詞詞組,意指對某人或某物表達出深深的喜愛、關懷和體貼。它通常用于形容人們對于親友、伴侶、愛人或久别重逢的親人之間的情感表達。
《稱情》這個詞可以從字的構成來分解,它由“禾”和“心”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體筆畫為12畫。
《稱情》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論語·述而》中對于孔子言行的贊美。并且在古文中的寫法多為“稱情”。它的繁體字形如下:「稱情」。
在古代,人們對《稱情》的表達使用了不同的寫法。比如在《釋名》中,就将其寫作「嘗愛」,這種寫法更偏向于表達對他人的真切深愛和關懷。
1. 他對她一直都很稱情。
2. 在生日當天,她收到了他一封稱情的信件。
3. 這首歌裡充滿了對家人的稱情之意。
1. 真情:真摯的情感。
2. 表情:面部肌肉的運動,用以表達情感。
3. 感情:人的内心世界中的情感體驗。
1. 愛戀:深深地愛着某人。
2. 傾情:全身心地付出、投入。
3. 珍惜:對某人或某物極為珍重、重視。
冷漠:對某人或某事缺乏感情、冷淡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