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澄的徵音。徵,五音之一。《韓非子·十過》:“ 師曠 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聞乎?’”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二》:“且以琴言之,雖皆清實,其間有聲重者,有聲輕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謂之清徵,或謂之清角。” 明 夏完淳 《九哀·臨清流》:“期美人兮 江 幹,奏清徵兮玉闌。”
省察;審察。《後漢書·黃瓊傳》:“階下不加清徵,審别真僞,復與忠臣并時顯封,使朱紫共色,粉墨雜糅,所謂抵金玉於砂礫,碎珪璧於泥塗。” 王先謙 集解:“官本考證曰:‘諸本同,徵,當作徵。’ 惠棟 曰:《古文易》曰:‘君子以徵忿窒欲。’ 鄭玄 雲:‘徵,清也。’《左傳·襄二十七年》雲:‘以徵過也。’ 杜預 曰:‘徵,審也。’”徵,一本作“ 澂 ”。參見“ 清澄 ”。
“清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清澄的徵音,屬于古代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之一。徵音在古琴等樂器中代表特定音調,具有清越悠揚的特點。例如:
表示省察、審察,強調對事物的清晰辨析。如《後漢書·黃瓊傳》用“不加清徵”比喻未明辨真僞。
“徵”在此詞中讀作zhǐ(第三聲),而非常見的“zhēng”或誤讀的“huwēi”。該讀音與古代五音體系直接相關,現代漢語中已規範為固定發音。
部分文獻可能将“清徵”誤寫為“清征”(zhēng),實為字形或注音訛變,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清徵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它的意思是“追稅”或“征稅”。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氵”和“徵”。部首“氵”表示水,而“徵”則表示征召。
根據《康熙字典》,清徵這個詞首次出現在明代嘉靖年間的謝榮佳《一社園農書·卷二十七》中,用以指代國家追收稅款的行為。在古代寫法中,清徵是使用繁體字“淸徵”來表示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清徵的古代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清徵相關的組詞:
接下來是一些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 | 反義詞 |
---|---|
徭役 | 賦稅 |
租稅 | 減免 |
苛捐雜稅 | 豁免 |
綜上所述,清徵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表示追收稅款的行為。它的部首是“氵”和“徵”,其中“氵”表示水,而“徵”表示征召。清徵的古代寫法是“淸徵”,常見于古代文獻。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關于清徵的例句,以及一些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