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溝洫志》“ 河 復北決於 館陶 ,分為 屯氏河 ” 唐 顔師古 注:“而 隋 室分析州縣,誤以為 毛氏河 ,乃置 毛州 ,失之甚矣。”後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明人說部》:“ 王錡 《寓圃雜記》:‘ 元 有 全 某者,乃 宋淵聖 皇帝之母舅,在 元 學佛於 土番 ,號 合尊大師 ,有子亦從其教。後 元 主坐以説法聚衆,皆殺之。’按 淵聖 乃 欽宗 追尊之號,至 元 朝已百六十餘年,何得尚存? 合尊大師 乃 德祐 帝也。蓋 全 某系 德祐 母 全太後 之兄弟耳,而訛為淵聖,可謂屯毛不辨。”
“屯毛不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tún máo bù biàn,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該成語字面指無法區分“屯氏河”與“毛氏河”兩條名稱相近的河流,引申為對相似事物缺乏辨别能力。例如,清代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批評史書混淆人物關系時,便用此成語形容“訛誤明顯”。
曆史出處
源自《漢書·溝洫志》記載的黃河在館陶(今河北館陶縣)北決形成的“屯氏河”。唐代顔師古注解指出,隋朝劃分州縣時誤将“屯氏河”記為“毛氏河”,并因此設立“毛州”,成為典故來源。
通過綜合曆史典故和語言用法,“屯毛不辨”常用于強調精準辨别的必要性,尤其適用于學術、考據等嚴謹場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顔師古注及清代趙翼著作。
屯毛不辨(tún máo bù biàn)意思是無法辨識素材的真僞。該詞語由四個字組成,包括“屯”、“毛”、“不”和“辨”。其中,“屯”的部首是“屍”,總筆畫數為5;“毛”的部首是“毛”,總筆畫數為4;“不”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4;“辨”的部首是“辛”,總筆畫數為13。
“屯毛不辨”這個詞語的來源較為模糊,很難找到确切的出處和背景。它是一個民間口頭語,常用于形容無法辨别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屯毛不辨的寫法為「屯毛不辨」。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屯毛不辨的樣子可能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因為漢字的形式在演變過程中有所變化。然而,古代的确切寫法無法确定,因為“屯毛不辨”是一種口頭傳承的詞語,沒有相應的古代文獻記載。
1. 他對藝術品沒有研究,屯毛不辨,買了個假的。
2. 這個網站的信息來源不可靠,屯毛不辨,不能完全相信。
組詞:屯糧不足、毛病、不分皂白、辨别
近義詞:辨僞、辨别真僞、識别
反義詞:辯證、辯白、明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