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城;守卫。《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子 围 郑 ,旬有七日。 郑 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宫,且巷出车,吉。国人不临,守陴者皆哭。”《新五代史·杂传·王珂》:“ 珂 夜登城諭守陴者,守陴者皆不应。” 元 耶律楚材 《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天子潜巡狩,宗臣严守陴。”《清史稿·礼志六》:“凡祠祭诸臣,大都效命戎行,守陴徇义,或积劳没身。”
“守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守陴(shǒu pí)指守卫城墙上的矮墙(即“陴”),引申为守城或驻守防御工事。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争中的防御行为。
该词现已罕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古典文学研究或特定语境下的修辞表达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左传》《新五代史》等古籍原文。
守陴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括“守”和“陴”两个字。
根据字典的解释,拆分部首可以分为“宀”和“阝”,它们分别表示“宀(宝盖头)”和“阝(阜)”。其中,“宀”的笔画数为3,“阝”的笔画数为5。
《守陴》一词的来源比较晦涩,目前尚未找到准确的来源。它可能是一个古代民间故事、传说或者是某个特定区域的方言词语。
繁体字是指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与现代汉字简化形式不同。由于《守陴》是一个较新的词语,因此没有相应的繁体形式。
考虑到《守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词语,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没有相应的记录。
1. 他一直守陴不离,无论风吹雨打都不动摇。
2. 在这个险峻的山区,人们必须守陴才能生存。
附着、附庸、附益、防守、守卫、守恒等。
守护、保卫、捍卫。
放弃、离开、背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