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節不移”是一個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守節不移”指堅守節操、志向或原則,不因外界壓力或誘惑而改變。其中“守節”強調保持氣節,“不移”表示堅定不移。該詞常用于形容人在道德、信仰或忠誠方面的堅定态度。
2.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西漢劉向《新序·節士》:“子為父死無所恨,守節不移,雖有鈇钺湯镬之誅而不懼也。”。後《三國志》裴松之注中也有引用,描述人物因堅守原則而被貶谪的史實。
3. 用法與語法
4. 例句參考
5. 發音與結構
通過以上分析,可全面理解該成語的語境與内涵。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新序》《三國志》等文獻。
《守節不移》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堅守正道,毫不動搖。
《守節不移》的部首是宀(寶蓋頭),部首筆畫數為3。
《守節不移》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三十年》中,原文為:“守節不移。”後來被概括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在逆境或誘惑面前,能夠堅守正義,不動搖信念。
《守節不移》的繁體字為「守節不移」。
《守節不移》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守截汩遲不偸」。
他是個守節不移的人,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能堅持自己的信念。
守心不移、守志不移、守正不移。
堅守不移、始終如一、勁往一處使。
動搖不定、背信棄義、朝三暮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