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界。 宋 曾鞏 《太平州祈晴文》:“去歲之水,其為害大矣……水之既去,民於完堤防,修疆隴,以從事於田,其艱且勞亦甚矣。”
“疆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田界,主要用于描述農田之間的分界線。以下是詳細解釋:
宋代曾鞏在《太平州祈晴文》中提到:“水之既去,民於完堤防,修疆隴,以從事於田。”
此處“疆隴”指水災後農民修複的田界,強調其作為農業生産中土地劃分的重要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太平州祈晴文》原文或古代農政文獻。
疆隴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字面意思是“疆界和隴山”。疆指邊疆、邊界,隴指隴山,兩者組合在一起意味着邊疆地區的山脈。
疆的部首是田,共有四筆;隴的部首是阜,共有五筆。
疆隴一詞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時期,最早見于南朝梁代傅玄的《佛學大辭典》。在古代,疆隴一詞主要用來描述邊界的地理形勢。
疆隴的繁體字為疆隴。
古代的疆隴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篆書中,疆寫作"北甲山",隴寫作"防日方"。而在隸書中,疆寫作"艹又田",隴寫作"阝襄山"。
1. 在明代,疆隴地區是邊疆的一部分。
2. 疆隴山脈把兩個省份分隔開。
有關疆隴的組詞有:疆土、疆域、邊疆、山隴。
與疆隴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邊塞、邊境、邊界。
與疆隴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内地、腹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