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譚嗣同的意思、譚嗣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譚嗣同的解釋

譚嗣同(1865-1898) : 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陽人。1896年寫成《仁學》一書,主張沖破一切封建羅網。後在湖南協助辦報、辦學堂,宣傳變法。1898年被征入京,參與維新變法。戊戌政變後,被捕就義。為“戊戌六君子”之一。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複生,號壯飛,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也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從漢語詞典角度解釋,“譚嗣同”作為專有名詞,指代這一曆史人物,其名字承載着“繼承先祖志向”“革新社會”的象征意義。以下從詞義、曆史關聯及文化内涵展開分析:

一、詞義解析

“譚”為姓氏,源自古國名,後演變為漢族常見姓氏;“嗣”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繼承”,《漢語大詞典》引《尚書·大禹谟》“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克勤克儉,惟汝一德,以嗣予訓”,強調延續與傳承;“同”則取“和合”“共進”之意,合名體現家族對其承擔使命的期許。

二、曆史貢獻

譚嗣同是戊戌變法核心人物,主張“沖決網羅”,提出“仁學”思想體系,主張破除封建綱常,倡導平等與變法圖強。其著作《仁學》被收錄于《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書中提出“以太說”哲學觀,強調萬物互通,為改革提供理論依據。1898年變法失敗後,他拒絕逃亡,留下“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的警句,就義于北京菜市口,成為中國近代啟蒙精神的象征。

三、文化符號意義

在《中國曆史人物辭典》中,譚嗣同被定義為“激進改良主義者”,其言行體現了儒家“舍生取義”精神與近代啟蒙思想的結合。他的名字常與“變法”“殉道”等關鍵詞關聯,如《清史稿》評其“慷慨激厲,視死如歸”,後世文學作品中亦以“譚嗣同”指代勇于革新的獻身者。

四、權威研究參考

學術界對其思想的研究多見于《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及《戊戌變法史》等專著,北京大學曆史系數據庫收錄其手稿及書信原件,佐證其改革主張的實踐性與時代局限性。

網絡擴展解釋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以下是對他的詳細解釋:

1.身份與背景

2.主要活動與貢獻

3.犧牲與精神

4.曆史評價

如需進一步了解他的著作或變法細節,可參考《譚嗣同全集》及戊戌變法相關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者如寶奧渫八珍主人背貳悲呻背水陳鄙吝兵拿禍結彼哉彼哉駁濫伯牙絃步鬭長鳴床裙創圖楚粽丹池跌跌滾滾鬥取惰傲二十四番風法酒诽谑挂毯鼓點鬼使孤傷橫搶武奪鶴子草話不相投晦在減賤兼土踖藉禁扉競争進請芰制賴事林緣龍爪花落座迷戲俳諧片句奇局氣孔罄浄欽矚奇卓镕古鑄今森茂上文十二牧通子跅落佗年弦樂遐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