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禮記·禮運》:“昔者 仲尼 與於蠟賔,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 丘 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後因以“嘆蠟”指感慨時間流逝,理想不能實現。 清 黃遵憲 《支離》詩:“技悔屠龍拙,時驚嘆蠟新。”
“歎蠟”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文獻來源綜合分析:
字面構成
由“歎”(感歎)和“蠟”(蠟燭或蠟祭)組成。根據《禮記·禮運》記載,孔子在參與蠟祭(周代年終祭祀)後,感歎“大道之行”未能實現,後以“歎蠟”表達對時間流逝、理想未達的感慨。
古典引申義
清代黃遵憲《支離》詩中“時驚嘆蠟新”即用此典,暗含對時局變遷與個人抱負落空的怅惘。
部分現代辭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像蠟燭般發出贊歎,形容對美好事物的驚歎”,可能源于對“蠟”字(蠟燭)的直譯。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佐證,需謹慎使用。
“他晚年回顧往事,常有歎蠟之思,遺憾抱負未展。”
(此處貼合古典含義,表達對未實現理想的感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禮運》原文及清代詩文用例。
《歎蠟》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為某件事或某人感到惋惜歎息。它可以拆分為“又”、“口”、和“蠟”三個部分。
其中,“又”表示重複或再次,“口”表示嘴巴,“蠟”表示蠟燭。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歎蠟這個詞,象征着人們在遭遇事情時發出的歎息聲,就像燭光一樣忽明忽暗。
《歎蠟》的拼音是tàn là。它的部首是“口”,它的筆畫數是9畫。
《歎蠟》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蠟燭在古代是人們重要的照明工具之一,也是燭光晃動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因此形成了“歎蠟”的比喻。
《歎蠟》的繁體字為「嘆蠟」,其中「嘆」是歎息的意思,「蠟」是蠟燭的意思。
在古代,「歎蠟」的寫法可有多樣。一個常見的寫法是「嘆蠟」,另外還有「嘆蠟」和「嗤蠟」等變體。
1. 看到他為了實現夢想而付出的努力,我不禁歎蠟。
2. 面對現實的殘酷,我隻能歎蠟一聲,無奈地接受。
1. 組詞:歎息、歎氣、歎服、歎觀、蠟燭、蠟燭光、蠟燭明、蠟燭暗等。
2. 近義詞:歎息、歎惜、歎詞等。
3. 反義詞:歡喜、喜悅、慶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