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节不移”是一个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守节不移”指坚守节操、志向或原则,不因外界压力或诱惑而改变。其中“守节”强调保持气节,“不移”表示坚定不移。该词常用于形容人在道德、信仰或忠诚方面的坚定态度。
2. 出处与典故
最早出自西汉刘向《新序·节士》:“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鈇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后《三国志》裴松之注中也有引用,描述人物因坚守原则而被贬谪的史实。
3. 用法与语法
4. 例句参考
5. 发音与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全面理解该成语的语境与内涵。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新序》《三国志》等文献。
《守节不移》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指坚守正道,毫不动摇。
《守节不移》的部首是宀(宝盖头),部首笔画数为3。
《守节不移》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三十年》中,原文为:“守节不移。”后来被概括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在逆境或诱惑面前,能够坚守正义,不动摇信念。
《守节不移》的繁体字为「守節不移」。
《守节不移》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守截汩遲不偸」。
他是个守节不移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
守心不移、守志不移、守正不移。
坚守不移、始终如一、劲往一处使。
动摇不定、背信弃义、朝三暮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