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槐路的意思、槐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槐路的解釋

指京城槐蔭大道。 南朝 梁元帝 《長安道》詩:“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紅塵。” 北周 庾信 《兖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報功之冊,則槐路是儀;贈行之典,則 荊 河 惟牧。” 唐 陳子良 《贊德上越國公楊素》詩:“桂宮擅鳴珮,槐路獨飛纓。” 宋 梅堯臣 《袷享觀禮二十韻》:“黃麾轉槐路,朱輦駕雲虬。”參見“ 槐衙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槐路,指古代兩旁種植槐樹的道路,特指京城中連接皇宮或官署的主幹道,後亦泛指官道或顯赫之路。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與詞源

槐路由“槐”與“路”組合而成,字面指種植槐樹的道路。槐樹在古代被視為“三公之樹”(象征最高官職),故槐路天然帶有權貴色彩。此義最早見于《周禮·秋官》“面三槐,三公位焉”,以槐樹象征官位等級,後衍生出“槐衙”“槐街”等詞,均指向官署林立的道路 。

二、象征意義

  1. 政治象征

    唐宋時期,槐路成為宮廷與官署通道的代稱。如《南史·王儉傳》載“儉于宅植三槐,謂人曰:‘吾之後必為三公者’”,後世遂以“槐路”喻指仕途高位之路 。

  2. 文化意象

    槐樹蔭蔽的道路常被文人賦予清貴、肅穆的意象。白居易《暮歸》中“槐花滿路無人掃,唯有宮鴉啼晚風”,即以槐路暗喻宮廷權威 。

三、曆史演變

漢代長安城已有“槐市”(太學旁種槐的市場),至唐代長安官道遍植槐樹,形成“槐衙”制度。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禦街“兩行槐樹,俗呼為槐衙”,印證槐路作為國家禮儀空間的地位 。明清時期,此詞漸泛化為對官道的雅稱,如《明史·輿服志》稱官員儀仗“行槐路而肅然”。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典網
  2. 《周禮注疏》(國學導航
  3. 《全唐詩》白居易卷(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中國古代城市制度史研究》(楊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槐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文獻例證

  1. 南朝梁元帝《長安道》:“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紅塵。” ——描繪長安槐蔭大道上塵土飛揚的景象。
  2. 北周庾信在碑文中提到:“槐路是儀”,将槐路與禮儀、典制關聯。
  3. 唐代陳子良詩中“槐路獨飛纓”,暗指官員在槐蔭道上馳騁的意氣風發。

相關詞彙


“槐路”一詞多見于古典詩文,既指具體的京城大道,又承載着政治、文化意涵。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長安道》《兖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俺們百鳥房棒子面慘恻昌年馳教抽答淳茫初起奠飨地廣人稀滴流流短亭蠹箧恩命風旱廣結良緣觀睄管弦桂系旱蓮花和扁橫經澒挏徽顯婚族谫陋見仁見智鍵鑰截稿計筴疾痛酒官九流罽茵理弄買賦迷溺内儀鳥窮旁徵博引佩刻陪堂生貧悭千秋之後輕雷傾洩勤勵塞邦尚席沈伏孰知天涯若比鄰痛心切骨挽手兒微管問牛知馬無礙會弦吹鮮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