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唐蕃會盟碑的意思、唐蕃會盟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唐蕃會盟碑的解釋

碑名。又稱“長慶會盟碑”或“甥舅和盟碑”。 唐 長慶 三年(公元823年) 吐蕃 贊普 可黎可足 為紀念 唐 蕃 會盟所建。在今 西藏 拉薩市 ********* 前。碑上以 藏 漢 兩種文字銘刻盟文及 唐 蕃 參加會盟人員的職銜、姓名。

專業解析

唐蕃會盟碑是唐代與吐蕃政權為鞏固雙邊關系而立的重要曆史文物,全稱《唐蕃會盟碑》或《長慶會盟碑》。該碑立于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現存于西藏拉薩大昭寺前,以漢藏雙語銘刻盟約内容,記錄了唐蕃雙方停止戰争、劃定邊界、重申甥舅之親等條款。碑文内容分為三部分:首段追溯漢藏友好曆史,中段詳述會盟經過及誓詞,末段列明參與會盟的唐蕃官員名錄。

此碑的立定标志着唐蕃關系從沖突轉向和平共處,體現了古代中國中央政權與邊疆民族政權通過盟約維護穩定的政治智慧。碑文中的“社稷如一”“煙塵不揚”等表述,反映了雙方對和平共處的共同訴求。從語言學角度看,碑文藏文部分保留了大量古藏語詞彙,是研究唐代漢藏語言接觸的重要語料;漢文部分則采用骈體文書寫,兼具文學與史料價值。

權威文獻如《中國曆史大辭典》将唐蕃會盟碑定義為“唐代漢藏民族關系史實證”,《西藏通史》則強調其“古代國際條約的典範性”。當代學者王堯在《吐蕃金石錄》中系統考證了碑文細節,指出該碑是研究唐蕃政治、法律及文化交流的一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唐蕃會盟碑是唐朝與吐蕃(今西藏)于公元823年共同樹立的紀念碑,又稱“長慶會盟碑”或“甥舅和盟碑”。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唐蕃會盟碑位于西藏拉薩大昭寺前,用漢藏雙語镌刻了盟文、會盟時間及雙方參與人員職銜和姓名。碑文強調“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是漢藏民族友好關系的重要曆史見證。

二、曆史背景

  1. 政治背景:9世紀初,唐朝經曆安史之亂後國力衰退,吐蕃也因内部分裂而削弱,雙方均希望通過和盟穩定邊疆。
  2. 聯姻基礎:唐朝與吐蕃通過文成公主(641年)和金城公主(710年)的聯姻建立“甥舅關系”,為和盟奠定情感紐帶。
  3. 會盟曆程:從706年至822年,唐蕃共會盟8次,此碑記錄的是第8次(長慶會盟)内容,也是最後一次成功的和盟。

三、碑文核心内容

四、意義與影響

  1. 結束紛争:标志唐蕃長達百餘年的戰争狀态終結,開啟長期和平局面。
  2. 民族融合:通過盟約和聯姻強化文化、血緣聯繫,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早期例證。
  3. 文物價值:碑文語言質樸流暢,兼具文學性與曆史檔案價值,被法國藏學家戴密微譽為“亞洲最重要的碑銘之一”。

五、現存情況

該碑至今仍矗立于拉薩大昭寺門前,高342厘米,保存完好,是西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遊客了解漢藏關系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如需更詳細内容,可參考來源網頁(如、6、7等)的原始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艾殺鮑酪八音子碧筩杯傳本喘呼呼穿心蓮楚苗出宿粗縷岱輿燈燭斷長續短耳伴害口碜和絃烘籃煥曜火傘高張江表劍戟森森焦唇幹舌骥駿精舍靜溫機器手既往刻舟濫溢獵較靈節龍池緑林強盜米道篾片鳴蛩秣馬内朝官埤汙氣墊船棄舍人俗靸拔撒手塵寰痧子十二相屬首服壽畫樹幹屬好睡理團結推政塗金午酒銜冰吐雹小日月下舍寫築心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