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壞人。 唐 範摅 《雲溪友議·王箫化》:“後司空 林公 弛其規準,别誘言化,復通其鹽運而不贍金帛,遂令部落懷二,猾悍邦君,蟊蠆為羣,侵逼城壘,俘掠士庶妻子,其萬人乎!”
“蟊虿”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字義解析
整體含義
“蟊虿”組合使用,泛指害蟲或惡人,強調對社會的危害性。例如,古代文獻中會用“蟊虿”比喻奸邪之徒或破壞性勢力。
文化背景
該詞源自農耕社會對蟲害的觀察,後通過比喻延伸至人文領域,反映了漢語中“以物喻人”的修辭傳統。
蟊虿(音máo chè),由“蟲”和“孟”組成,是一個漢字詞語。蟲是部首,表示與蟲類相關的意思,孟是“蟲”的本字,意為巨大的昆蟲。
蟊虿在古代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早期的古代漢字書寫中,蟊字的字形比較複雜,由多個部分構成。後來漢字簡化後,修改為現在較為簡單的形态。
《辭源》記錄,《玉篇》稱蟊虿為“蝼蟞”,意指蝼蟖的幼蟲狀。蟊虿在古代常用來指代蝗蟲、蝼蟋等大型昆蟲。
在繁體字中,蟊虿的寫法是螞蟻,螞為“蝼”字的繁體形式,蟻為“蟋”字的繁體形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蟊虿的句子:
以下是一些蟊虿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一些與蟊虿意思相近的詞語:
以下是一些與蟊虿意思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