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物呈“十”字形。《晉書·何曾傳》:“﹝ 曾 ﹞務在華侈……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南朝 梁 吳均 《行路難》詩之三:“君不見西陵田,縱橫十字成陌阡。” 唐 劉禹錫 《酬令狐相公寄賀遷拜之什》詩:“三花秀色通書幌,十字春波繞宅牆。”《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問到 陳乾娘 門首時,十字兒竹竿封着門。”
(2).十個字。參見“ 十字格 ”。
“十字”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形狀特征
指兩條直線垂直交叉形成的“十”字形結構,常見于道路交叉口、符號标記等。例如《晉書》提到“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即蒸餅未裂成十字形則不食用。此含義也延伸至數學、建築等領域,如“十字坐标”“十字路口”。
文字數量
特指“十個字”,如古代詩歌中的“十字格”形式。
“十”字由橫豎兩筆構成,橫線象征橫向空間,豎線象征縱向空間,兩者交彙代表方向或事物的交叉點。其造字法為“指事”,本義為數字“十”,後引申為交叉形态。
總結來看,“十字”既是一個直觀的幾何符號,也是承載豐富文化内涵的多維度詞彙。
《十字》是指由兩條直線交叉而形成的符號,通常用于表示“十”這個數字。這個稱呼也可以引申為由十字形狀組成的交叉物體或标記。
《十字》的拆分部首為“十”,表示這個字是以部首“十”為基礎構成的。它的總筆畫數為2。
《十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在古代漢字演變中,由于書寫方式的不斷變化,有些漢字的形狀出現了變化。其中,原本使用簡單的“十”形狀來表示“十字”的字義,在演變過程中被加上了橫豎交叉的筆畫,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十字”形狀。
盡管繁體字通常指的是繁體中文,但在這個特定的字義中,“十字”的繁體形式和簡體形式并無區别,仍然保持原樣。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漢字的發展早期,由于書寫工具和材料的限制,漢字的形狀更加簡化。對于“十字”這個字,古代的寫法就更加簡潔,隻有一個豎直的直線即可表示“十”。
1. 我看到了遠處教堂尖頂上那個耀眼的十字标志。
2. 這塊墓碑上刻着一個十字,代表着故人的信仰。
組詞:十字路口、十字繡、十字架
近義詞:交叉、十字形
反義詞:直線、垂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