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慣塵世之聲的耳朵。 唐 韓愈 《縣齋讀書》詩:“哀狖醒俗耳,清泉潔塵襟。”
“俗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俗耳”指“聽慣塵世之聲的耳朵”,即長期接觸世俗聲音而缺乏對高雅或超脫事物的感知能力。例如唐代韓愈在《縣齋讀書》中寫道:“哀狖醒俗耳,清泉潔塵襟”,以猿猴的哀鳴喚醒被世俗麻痹的聽覺,比喻通過自然或藝術淨化心靈。
該詞最早出自韓愈的詩句,通過“俗耳”與“清泉”的對比,表達對世俗喧嚣的厭倦和對清雅境界的追求。此用法常見于古典詩文,多用于批判庸常審美或精神境界。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
“俗耳”常與“清聽”“雅音”等詞對舉,形成文人對精神境界的理想化表達,例如“俗耳聽琴”與“知音賞樂”的對比。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韓愈《縣齋讀書》全文,或查閱古典文學注解。
《俗耳》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隻聽信常人的言論,不願意接受不同于衆人意見的觀點。
《俗耳》包含兩個部首:“人”和“耳”,其中“人”是人的意思,而“耳”是耳朵的意思。
拆分之後的筆畫組成分别是:“10”的“人”和“6”的“耳”。
《俗耳》的來源于古書《世說新語》。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鄒忌讓人給孔子送一對馬,孔子很高興,乘馬而歸。路上,他見到一個養豬的農夫,問他:“我聽說一輛馬車可以載50軍士,又聽說一疋馬可以賣10金。這樣,一輛馬車裡的馬就應該值500金了,但一輛馬車隻能賣100金,為什麼?”農夫回答說:“别的人對車馬隻聽說,隻有您能夠親自來看。” 孔子聽後搖頭贊歎說:“俗耳!”意味着這個農夫是聰明的,而其他人隻是聽信常人的說法。
《俗耳》的繁體字為「俗耳」。
在古時候,漢字寫作「俗耳」。
他對新事物的态度總是持保守看法,真是典型的俗耳。
俗心、俗語、俗氣
頑固、守舊、陳腐
開明、進步、新潮
【别人正在浏覽】